4月7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家安全与社会风险高端论坛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本期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承办邀请了8位知名专家深入研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实践与经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麦均洪表示,当前国家安全形势不断演变,高校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作为。在国家安全教育方面,华工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立足工科特色,坚持将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学段、全方位的多层次教育体系;在国家安全研究方面,充分发挥自身在工程科技领域的优势,积极布局国家安全相关学科建设,重点发展安全科学与工程、智慧应急管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方向,先后设立了非传统安全与应急管理基地、智慧安全与应急创新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探索形成了“理论研究+决策服务+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冬雪教授指出,文化安全不仅意味着主流价值不受威胁,更是维护国家政权与制度安全的核心屏障。他强调,当今中国需跳出消极防御,转向主动建构,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原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巡视员兼研究生部主任、犯罪学学院王大为教授强调,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系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高校应聚焦风险识别、威胁预警、韧性建设等关键环节,构建多元协同的校园安全治理格局。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认为,系统集成已成为当前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核心路径,要通过整体谋划和布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张贤明教授提到,必须构建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为理念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国家安全筑牢社会基础。要依托专业社会组织实现全过程嵌入,提升治理的专业化与精细化水平。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识别风险隐患,推动治理模式从“部门为主”向“协同共治”转型。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教授强调,当前意识形态风险呈现系统性特征,表现为商品交换原则渗透、网络“信息茧房”形成、热点事件被操控等复杂态势,互联网已成为主要战场。
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郑家昊教授指出,在国际格局深刻变动、国家利益多元交织的背景下,国家安全不再局限于传统领域,而是迈向综合实力与制度优势的系统竞争。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胡国胜教授认为,我国正从机械化、信息化迈向智能化的军事建设新阶段,但仍需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和战略威慑能力,要加强军事安全研究。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副会长、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文宏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正处于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的关键时期。粤港澳必须协同发力,推动从被动防守向主动塑造国家安全态势转变。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学校供图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2714.html共商国家安全教育现实挑战和前沿问题!华工举办高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