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飞速发展、AI时代来临、世界变化太快,百年名校广州市执信中学如何应对?今年初,执信中学迎来新一代领导班子,陈民任党委书记、许文学任校长。经历百年风云变幻、屹立于珠江之畔的执信中学,坚信的教育本质“锚点”是什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解析执信如何在坚守育人初心的同时,回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两大“不败法宝”:好奇心、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几乎无所不能的时代,当下按部就班地学习还有意义吗?作为中学生,该如何面对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也在思考:未来还需要教师吗?如果需要,教师的工作是什么,需要具备什么?”今年春季开学,陈民在开学典礼上跟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从1995年大学毕业到执信教书至今整整30年,在执信的历届校领导中,陈民也许是面对外部世界变化挑战最大的一个。
在陈民看来,一个孩子如果具备两点必然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阅读就是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数学老师出身的陈民打了一个比方:每个人都是一个集合,需要不断扩大自己才可能跟别人、跟世界产生更大的交集;好奇心让一个“集合”有扩大自己“面积”的动力,但必然会碰到不明白、不理解的事物,此时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解疑答惑,最终达成扩大“集合”的结果,就完成了个体成长发展的闭环。孩子也由此有了更强的链接他人和世界的能力,从而有更丰富的能力和生命体验。
无论世界如何改变 回归学习的本质
“无论世界如何改变,学习的本质不变,要回归学习本质。”陈民指出,信息时代对社会生活、教育观念冲击很大,但很多家长还在以分数论成败。
“学习的本质是外界信息输入,经过自我的思考和建构,然后输出,最终拓展个人的认知范围和能力。”陈民强调很多学习是“假学习”,“学生如果只是大量输入信息,信息没有通过思考和转化跟自己原有的知识产生链接、没有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边界有所拓展的话,就不是真学习。”
“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是主动性,没有主动一切学习都是假象、都是‘假学习’。”怎样促进主动思考?陈民认为,没有输出很难促进思考,所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讲给别人听,“能给别人讲明白了,自己肯定就懂了。反过来,也促进自己主动输入外部信息。”
明白了底层逻辑,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才能知道教育的“锚点”是什么,围绕什么做、围绕什么变。
因此,学校所有的教学、课堂改革围绕不变的中心,是如何促进学生的思考、自我建构;老师多引发兴趣、多给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应用和输出;倒逼学生思考、自我索取知识、主动接收外界信息;改变过去的“假学习”“假努力”——以笔头的勤奋掩盖思想的懒惰。
用阅读改变“静脉输入”式学习
什么叫“以笔头的勤奋掩盖思想的懒惰”?
陈民举例,过去“内卷”“刷题”式的教育,让相当部分学生变成了“静脉输入式”学习——老师把知识消化好,分解成“蛋白质”“脂肪”……静脉输入,以至于老师课堂如果不总结归纳,学生就觉得不是好的课堂。还有的学生经常说看不懂题、不会做题,其实看不懂的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公式和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
“这两个问题反映的实质就是孩子没有求知欲、应对信息的能力太差。”陈民给出解决之道:前者是孩子被强加的信息太多、自我探索的过程被淹没了;后者需要提升阅读能力。
“当下孩子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不愿意阅读能够拓宽视野、提升认知的学习类书籍。尤其是偏专业、学术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往往内容比较晦涩,不易消化。”陈民说,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被强加的信息、强加要做的事情太多,淹没了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需要逐渐螺旋上升地进行绘本阅读、文学阅读、社科阅读、专业阅读、学术阅读……阅读能力过关即是信息处理的能力过关,必然能让孩子们走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长远。”陈民强调,经典社科著作是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结晶,世界纵然纷繁复杂但人的本质、底层逻辑并没有变化,能够有阅读质量,必然有自己的判断“锚点”,不会迷茫困惑、随波逐流。
变革:教学环节前移
如何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有好奇心又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执信中学正着手“教学环节前移”的改革。
“过去比较忽视预习,课堂上老师把新知识讲一遍、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很多时候学生的新课是从上课开始的。”陈民解释,未来希望新课至少从头天晚上甚至前一天开始,老师先用AI等信息技术手段把“学习资料包”推送给学生,学生结合教材先自学、完成预习练习,课堂上更多是对自己学不明白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作业大部分在课堂上完成,当天晚上更多的时间花在预习上,从而达到整个教学环节前移的目的。
“教学环节前移”背后是时间分配、学习习惯的改变。以往学生作业繁多,导致没有足够时间预习。未来陈民希望学生晚上不再把大量时间花在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练习上,而是更多地用来预习明天上课的内容。变学习过程从“被动投喂”为“主动求知”。
当然,这样的变革挑战很大,需要教研、老师、学生整个系统的变化,因此,执信计划在逐步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推行,“孩子前面肯定会慢一点、吃力一点,但后面能力会大幅提升。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学的手段,赋予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陈民说。
“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未来进入社会哪有老师消化完知识教给你?我们希望在学校就教会孩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
【对话】陈民:执信的创新,一定是为激发孩子内驱力、贴近孩子心智发展特点而进行的创新
羊城晚报:作为广州的百年名校,执信校领导的交替是公众所关心的。您上任书记后,执信会有哪些变与不变?
陈民:百年名校之所以能成为百年名校,肯定是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执信中学的百年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传统,这些都是学校独一无二的财富,必须得到传承。另一方面,时代变化飞快,学校要回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也要创新。
执信将坚守不变的,首先是责任和使命。执信是一所纪念性学校,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及改造未来之社会,以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国,有厚望焉。”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心中。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不仅是执信学子的精神支柱,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执信学子除了有自豪感之外,更有不负执信之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不管时代怎么变,学校始终坚守育人为本的理念和传统。不急功近利、促进孩子的成长始终是第一位的。在执信能看到的是孩子们身心成长、认知能力提升,走出执信后孩子更有后劲,更能显示出学校教育的影响,“执信人”成为他们终身的烙印。
第三,执信永远是一所全面发展的名校。因为只有学校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和资源。为不同潜能的孩子点燃“引信”,激发他们的生命热忱。因为学校全面发展,所以让不同性格和个性的孩子互相欣赏和促进,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看自己。
羊城晚报:未来学校将有哪些创新和变化?
陈民:执信所有的创新都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激发孩子内驱力、贴近现代社会孩子心智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的创新。未来我们的创新会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响应时代变化,开设更多适应现代社会、时代发展的课程,在课程的内容、形式上不断更新。
第二,育人方式的一些改进。把执信的教育理念落实在细节处的改变,从细节体现对学生的要求、回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不会有惊天动地、运动式的改变,而是从活动方式、课堂教学、学习方法等细水长流、一点一滴的地方去做。比如,教学环节前移、提升阅读、现场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转向主动求知。
第三,校园活动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顾明远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现在执信的校园活动已经很多,但我们希望提升活动的针对性、参与性、转化性。说教是没有用的,孩子一定成长在活动中,活动如果不能转化为孩子自我成长的内驱力,那活动可能就是形式化的。如何在活动的细节、细微处更好的设计和设置,触动、激发学生是永远的课题。
文|记者 蒋隽
海报|肖莎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2713.html对话陈民:世界变化太快,执信教育“锚点”?|隽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