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老照片
60年代的巩县二中
1961年,史无前例的“三年自然灾害”阴霾,依旧笼罩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这是个吃都吃不饱的“三年困难特殊时期”。
然而,在豫西的一座小县城中学——巩县二中(现巩义二中),200多名考生在高考期间不仅吃上了白面条和香喷喷大油条,而且录取成绩还创下令人啧啧称赞的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高考奇迹”。
“三年困难时期”,又称”三年自然灾害”,是指1959年至1961年期间,国内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据统计,仅1959 年冬至 1960 年春,河南信阳地区因此就饿死100多万人。
创办于建国初期(1951年)的巩县二中,居然在特殊困难时期的1961年7月高考中,出人意料地创造了河南第一、全国第六的“高考奇迹”,登上了《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而名噪一时。
巩县二中“高考奇迹”的背后,究竟移隐藏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传奇呢?
随着年过八旬的巩义二中58级毕业生刘公立老人的娓娓道来,60多年前的那段难忘的时光记忆,逐渐清晰、立体地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诗圣杜甫就出生在巩义
出过唐代大诗人杜甫,及近现代名人张静吾、刘镇华、王广亚、王国权、常香玉、吴桂贤等名人的巩县(今天的巩义市),历来对教育非常重视。
而当时的巩县二中作为全国重点中学,河南教育系统的一面旗帜,在“三年困难时期”受到了县里的重点保障。
学校克服重重困难,保证学校一千多名学生,每人每天三两粮食(大米、白面、粗粮等),一顿一两。
当然,仅靠定量发放的粮食还远远不够,从1959年开始,县政府给学校陆续拨了10万斤红萝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学校的书记系从省里下放的厅级干部,他对当时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有着旁人难及的清醒认识,真真正正做到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譬如,学校自力更生,开荒搞起师生菜地,还要求每位学生回家后到村子地里拾“干菜”。所谓的干菜是指红薯叶、萝卜叶在地里晒干后的称谓,任务是每人拾够100斤。
为了补充食物,学校派有经验的学生到黄河滩拔“水红花”(里面的“淀粉”可用来食用)、挖老鼠洞(有的老鼠洞一次竟能挖出十几斤粮食)。
巩县二中老照片
由于当时学生吃的是蔬菜和面粉杂粮搅在一起蒸的“窝窝头”,吃不饱,甚至吃了以后也没劲,为了保存体力,学校的一切体育活动宣布停止。
作为参加61年高考的毕业班学生,受到了学校的“重点照顾”,伙食标准也要比其他学生高不少,可以吃饱。
即便如此,为了保存体力,毕业班上午上到十点以后,便要求学生统一到宿舍睡觉。
高考数日,为了让参加高考的6个班200多名学生吃饱吃好,巩县二中干脆专门拉上自己学校的厨师和米面蔬菜等物资,到郑州的荥阳考点自己开火做饭。
巩县二中老照片
高考三天,巩县二中的考生放开吃,管饱管够;颇为滑稽的是,上考场前,学生刚吃完白面条,又有人喊没吃饱,想吃炸油条。
结果进考场的铃声响了,大伙还恋恋不舍想再多吃几根,最后被急了眼的校长,一股脑赶进了考场教室。
与巩县二中考生吃小灶(吃得好、体力充沛、精神焕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别的学校考生由于吃不饱,甚至挨饿上考场,连走路都是“低垂着头”“脚趋着地”。
呵呵,如此无精打采的考生,其成绩又咋能能与打着饱嗝、精神抖擞的巩县二中学生相提并论呢?
成绩属于有准备的人,参加61年高考的郑州市各学校中,唯有巩县二中考生“体力好”且“成绩优”,导致哈军工等30多个河南军校的招生指标,几乎被巩义二中全部包圆,听说还引起其他学校师生的不满呢。
今天衣食无忧的考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时候,能吃饱饭参加高考,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今天的巩义二中
高考分数放榜后,61年的巩县二中高考成绩格外喜人,毫不夸张地讲,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等于“放了一颗卫星”,高考升学率达到了匪夷所思的95%以上,别的学校彼时升学率只有可怜巴巴的1%-2%。
为啥在三年困难时期,巩县二中高考成绩竟然会“一枝独秀”“艳压群芳”?
这其实与该校师资力量雄厚,生源百里挑一,因材施教,教导有方有密切联系。
作为方圆百里屈指可数的重点中学,巩县二中吸引了周边偃师、登封、温县、汝州、荥阳等地的拔尖学生;
而巩县二中当时的老师,学历普遍为大学本科以上,甚至还有来自全国各地教授级的人物。
学生基础好,加之老师教得好,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的透,学得透,成绩自然卓然优秀。
高考前几天,老师让学生放松,以一个平常心对待高考。
今天的巩义二中
参加过61年高考的耄耋老人回忆道,由于当时学生家庭普遍困难,家长盼着壮劳力早点毕业回家分担忧愁,所以考生对高考升学与否看得很淡,家长也没有当下的就业焦虑,学生几乎没有一点思想压力,考上了就上,考不上拉到,大不了回家务农。
真应了那句“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老话,没有压力的轻装上阵,本来就是名师精心培养的优秀学生,反倒在高考中一点也不紧张,有了“如鱼得水的”出色(超常)发挥。
61年的高考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俄语等科目。试卷出题量较往年量大,高考试卷八开纸印了三四张,基础题占到了总量的50%-60%;小分题太多,耗费了很多时间,直到了最后,考生才发现了大分题。可是时间已经很仓促,但是由于巩县二中学生基础底子打得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做完交卷了。
事后校长很紧张,认为这一届考生很可能会考“砸锅”,会丢掉这一面难得的教育界红旗。
哪知道成绩一出来,居然是历史上的新高,考得最好的一届。
历史悠久的巩县石窟寺
经历的学生和老师们内心其实很清楚,这出色成绩绝非偶然的守株待兔,更多是来自二中老师平时的“分类施教”。
当时巩县二中的老师,非常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分类施策,对症下药。
学生学习没有各类花里胡哨的参考书,也没有时下林林总总的辅导班,全靠课堂上老师认真讲,学生仔细听。
老师要求毕业班学生不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把书本基础知识掌握好。
到了高三下学期开始分班,不分文理科,按成绩分成良好、中等和一般的。
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要求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反复练习,保证其能考上普通的高校;成绩良好的学生,通过出难题、重点辅导,确保其能进入重点高校。
不得不说,当时巩县二中的毕业班精选辅导老师,都是百里挑一的学科精英和教学大牛。
他们对毕业班平时出的练习模拟题,基本上与高考难度一个样,而且基本掌握了当时高考的出题规律,今年出这一部分知识点,明年出哪一部分知识点,翻来覆去进行研讨筛选,达到“课教得好,题押得准”的目的。
60年代的洛阳农机学院毕业证书
尽管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巩县二中这种“分类施教”、亦或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材”的好传统,好方法,还是颇值得后人借鉴和汲取的。
高考结束后,学生纷纷回家种地的种地,种菜的种菜,紧张的学习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过了两三个月,令人激动的录取通知书来了,巩县二中58届考生刘公立,被机械部下属的洛阳农业机械学院(现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录取,开始了令人憧憬的五年大学本科生涯。
当时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困难,不仅参加高考的考生较60年和62年下降了一半,而且全国还下马了一批大学,原洛阳工学院,后改名为洛阳农业机械学院,因名字里带“农”字幸运被保留了下来。
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改名的河南科技大学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7-34549.html在吃都吃不饱的1961 巩县二中凭啥创造全省第一全国第六高考传奇(在吃都吃不饱的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