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遭遇高温炙烤,“热射病”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建筑工地、居民家中,多位工人、老人因热射病被紧急送医。这个潜伏在高温中的“隐形杀手”,究竟有多危险?如何识别与急救?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部副主任医师罗杰给出权威解答。
热射病:中暑里的“最危险级”,死亡率高达30%
很多人觉得“中暑了歇会儿就好”,但热射病完全不同——它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是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效,核心体温急剧升高导致的致命急症。
中暑分三级:先兆中暑(头晕、乏力、出汗多)、轻度中暑(体温升高、面色潮红)、重症中暑。而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的“终极形态”。
更可怕的是,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让热射病发病率飙升。数据显示,我国西南地区热射病死亡率约30%,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一旦发病,风险更高。
非医护也能判断 识别“热射病”两大关键警报
热射病不是“小毛病”,它可能在短时间内损伤大脑、心脏、肾脏等器官,延误救治会危及生命。高温环境下,怎么快速判断自己或他人是不是热射病?不用记复杂的医学术语,普通人大可通过“两看”来识别:
1.看体温: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往往超过40℃,而普通中暑体温很少超过40℃;
2.看意识:热射病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昏迷、嗜睡、胡言乱语),还可能伴随抽搐,普通中暑一般不会神志不清。
这两点是区分普通中暑和热射病的核心——只要高温环境下出现“体温超40℃+意识异常”,就要立即按热射病处理!
黄金急救:降温是第一要务!
热射病抢救的核心是“快速降温”,每延迟1分钟,器官损伤风险就增加一分。在等120的过程中,现场人员必须做好这3步:
1.立即转移:迅速把患者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紧身衣物;
2.强力降温:
·用冰袋(或冷水浸湿的毛巾)敷在大动脉处(颈部、腋窝、腹股沟);
·若条件允许,直接用凉水浸泡患者身体(除头部外),同时用电风扇吹,加速散热;
3.防误吸:让患者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绝对不要喂水,否则可能导致窒息。
如果记不清步骤,可直接拨打视频120,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操作。
三类高危人群,防护各有重点
热射病不是“随机攻击”,以下人群和场景尤其需要警惕:
1.户外高强度劳动者(以劳力型热射病为主)
建筑工人、快递员、消防员、运动员等,长时间在高温下活动,身体产热远超散热,极易发病。
防护要点:
•避开10:00-16:00高温时段作业;
•穿浅色透气防晒服+宽檐帽,颈部挂冰敷颈圈(每2小时换冰袋);
•少量多次补水(别等口渴了再喝,每次100-200ml含盐饮料)。
2. 老年人(以经典型热射病为主)
尤其患有心血管疾病、长期吃利尿剂、胆碱能药物等药物的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差,且可能因“怕浪费电”不开空调,导致室内高温高湿。
防护要点:
•在10:00-16:00期间别外出,室内开空调(温度26-28℃,湿度≤60%);
•即使不渴,也要每小时喝几口温水,别一次灌太多。
3.婴幼儿
体温调节功能没发育好,若被裹太多衣服、长时间晒在阳光下,极易中暑。
防护要点:
•室内保持26-28℃,婴儿车加装透气遮阳罩;
•观察尿液颜色(淡黄色为正常,深黄色说明缺水),及时喂水。
此外,夏日穿衣建议选浅色、宽松、透气款,别穿太暴露(易晒伤)。若皮肤晒伤,可用凉水冲洗或冰敷,严重时及时就医。
罗杰医生强调,热射病虽危险,但完全可预防,牢记这句话:
躲避高温、主动补液、早期识别、送医降温同步进行。
指导专家
(资讯)
(文/周晋羽)
原标题:致死率30%!别把“它”当普通中暑,记住“两看”能救命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10-65128.html致死率30%!别把“它”当普通中暑,记住“两看”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