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如何陪伴孩子拥抱未来?教育变革与学校转型何去何从?……1月11日,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指导、羊城晚报社联合广州同文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明天已来—AI浪潮下的教育变革”2025家庭教育主题论坛&教育领航者同学会暨2024年度教育领航单位致敬盛典在广州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举行。这不仅是一场教育界的盛会,更是一次跨界的前沿探讨,聚焦于“AI浪潮下的教育变革与学校转型”这一重要主题,共同探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聚焦AI时代的家庭教育和学校转型
“当前,面对汹涌而来的AI浪潮,我们不愿仅作为旁观者,也渴望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与推动者。”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专职编委林如敏在致辞中表示,要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破圈出圈,跨界融合,拥抱AI,深入挖掘教育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无限潜能。
上午的家庭教育主题论坛,熊璋、刘良华、朱子平等一众教育人士围绕AI时代如何做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展开讨论,在AI时代,应当如何做一名“智慧”的家长,如何让孩子不沉迷网络成为讨论焦点。“我们不是跟孩子抢手机,而是跟手机抢孩子。”“美好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鼓励父母亲在孩子面前‘撒狗粮’。”现场专家们金句频出,让家长们收获颇丰。
下午场的教育领航者同学会聚焦AI浪潮下的教育变革与学校转型。老师会否被AI淘汰?会上,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指出,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应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传统老师要想不被淘汰,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师立身之本。”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叶丽琳、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董仲伟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盛兵、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坪四位导师,来自全省20多个中小学校的校长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辩课,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这一主题展开限时答辩,虽然每个人只有3分钟时间,但大家对人工智能教育观点纷呈,为在场的每一位参与者带来了深刻的思想碰撞和启发。
叶丽琳强调,AI的颠覆性在于它改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从传统的逻辑学习转变为利用大模型快速获取信息。她指出,教育需要适应AI带来的变化,重新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才有价值,什么样的学校才是令人向往的。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情感和沟通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仲伟合则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AI翻译机器超越人类翻译的现实,强调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生根的关键。他指出,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实现AI教育的重要基础。
李盛兵指出,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未来的教师将是“双教师”模式,即素质教师和传统教师的结合。他建议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AI应用课程,让学生学会使用AI工具,而不是禁止他们使用。
陈坪则从AI的跨界和越界问题入手,强调AI应该是我们的赋能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替代人类的存在。他提出,AI素养的培养更多地依赖于实践和探索,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育名家发来AI“贺电”
在活动刚开始,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吴颖民以AI形象从大洋彼岸给现场发来“贺电”。作为教育界的泰斗级人物,吴颖民校长率先拥抱AI,分享了他对AI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深刻见解。“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应用,应当更快、更多、更广泛。”吴颖民表示,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用好这三大关键抓手:一是要把人工智能作为关键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日常中;二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育人方式的赋能作用,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三要解决教师的素质素养问题,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专题培训,推动教师对人工智能有更多的认识。“只有在学习、了解、应用当中,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利与弊。”
羊城派“教育+”频道上线,羊城晚报教育专委会成立
现场羊城派“教育+”频道上线,这一频道的上线标志着羊城晚报在教育领域的垂直服务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旨在打造一个集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品牌展示于一体的多元化教育生态圈。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宣布正式成立专委会。专委会将汇聚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信息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搭建一个链接学生素养培育的各类社会资源的服务平台。同时,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公益行动(广东)也正式启动。
文|记者 何宁 蒋隽 郭子扬 崔文灿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2031.html羊城晚报2025教育领航者同学会热议: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