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如何陪伴孩子拥抱未来?教育变革与学校转型何去何从……1月11日,由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指导、羊城晚报社联合广州同文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明天已来—AI浪潮下的教育变革”2025家庭教育主题论坛&教育领航者同学会暨2024年度教育领航单位致敬盛典在广州华外同文外国语学校举行。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材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带来精彩演讲。
未来世界: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转模式的变革风暴
熊璋指出,在科技的神奇版图中,AI 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着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AI 的嗅觉灵敏度足足是鼻子最灵敏的狗的 100 万倍,触觉也达到了人类的 100 万倍。这般超强的感知力,仿佛为人类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全新维度,曾经隐匿于日常的细微信息、难以察觉的环境变化,如今都能被 AI 精准捕捉,让我们对世界的洞察愈发入微,感受愈发深刻,极大地拓宽了认知的边界。
把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马斯克给出了一个大胆且极具前瞻性的预测:到 2040 年,全球机器人数量将飙升至 100 亿个。而目前的全球人口数量为 80.9 亿。简单推算一下,人均一个机器人,有的人还能更多。
更重要的是,AI什么都能想、什么都能做、还能自我完善(Self - perfect)、制造、迭代自己。当这样的世界来临,势必将掀起一场生活方式与社会运转模式的变革风暴。
从未来回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家长、老师、学校应该做什么?
AI世界:学科界限模糊 跨学科需求高涨
“未来所有知识传递型的教育都会边缘化,因为人工智能几乎能解决所有问题。”熊璋让大家想象一下,在不久的将来,AI存在于手机、智能手表等可佩戴设备,甚至是嵌入式设备,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得力助手。届时,各种知识点人工智能瞬间就能查找,不需要孩子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记忆、刷题。
未来小朋友究竟要学什么呢?重点应放在科学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面对真实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秉持的价值观、态度、品格以及能力,才是教育的关键所在。”熊璋强调,人工智能社会,小朋友适应变化的能力、胜任力和创造力,将决定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位置。教育应当帮助他们理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培养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需要摆脱单纯的知识传递,聚焦于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品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科技推动下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未来,国家和世界需要孩子具备的是综合且协作的能力,而非单一能力。学科界限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跨学科需求日益高涨。”
AI时代:“不能输的起跑线”定义变了
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下,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异。然而,当下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仍深陷传统泥沼。
熊璋表示,家长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是 “不能让小孩输在语文的起跑线”“不能输在数学的起跑线”“不能输在英语的起跑线”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孩子的成长被单一学科成绩过度捆绑,大量时间与精力被投入到学科的学习中。
“但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孩子真正不能输的起跑线在哪里?”熊璋指出,其实“不要输在身体健康的起跑线” 至关重要,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是孩子成长、学习以及未来应对生活挑战的根本。
此外,“不要输在适应未来社会的起跑线” 同样不容忽视。未来社会充满变数,人工智能将重塑各个领域,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关乎他们能否在未来立足。
孩子的发展应是综合性的,绝非单一学科的 “单打独斗”。这就要求老师和学校积极承担起引导责任,转变教育理念,跳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在关注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塑造的投入。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孩子在身体、心理、知识、技能、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AI+教育:三种应用趋势
熊璋表示,在未来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主要涵盖三种极具潜力的模式。
第一种是 AI 嵌入式。将人工智能融入日常设备与服务,让其在不经意间助力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如今已相对普及,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存在。
第二种模式被称为 Copilot,即 “副驾驶” 模式。当教师备课,旁边会有智能助手源源不断地提供备课信息;学生学习时,也能实时获取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各类资料。教师备课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学科界限也在无形中被拓宽。
第三种是 AI 替身代理智能体模式。只需向人工智能明确目标,无需告知方法、条件与环境,它便能自行解决问题。在未来教育体系中,从校长、教师、学生到家长,每个人都将配备专属的人工智能代理,如同拥有私人秘书。这些代理相互联网,能够实现高效沟通。借助代理,教师能轻松掌握学生学习进展,校长也能清晰了解班级整体情况。
在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的趋势下,传统应试刷题模式所耗费的大量精力与时间将被大幅节省。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得以将这些时间用于思考、探索、创新,去畅想未来,增进与社会的接触。这无疑是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AI时代老师依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熊璋指出,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教师应永葆育人初心,精准把握和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与个性特质,及时给予个性化关怀和呵护,使学生在“冷冰冰”的人工智能世界里,依然能够感受并持续传递人性的温暖,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但是,传统老师依然会被AI淘汰,想不被淘汰,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师立身之本。
教育数字化离不开人的作用,尤其是教师的作用。这里的教师不是传统的教师,而是具备数字素养,具有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能力的教师。教师要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个维度提升自己。要利用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抵制负面的、消极的、不良的、虚假的、模糊的信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意识;要和学生一起将大任务分解为小任务,将具象问题抽象化、形式化,形成解决问题的模型,并举一反三;要给学生示范积极利用数字平台、不断发现数字工具、合理引入数字资源的过程;要引导学生热爱国家、认同民族文化、敬畏法律、尊重伦理道德,让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领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正确前行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熊璋期望家长、老师,能引导小朋友积极拥抱、接纳人工智能,并科学、正确地应用它。尤为关键的是,要防止小朋友对人工智能产生过度依赖,不能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我们所期待的,是小朋友能够驾驭人工智能,让其成为服务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得力助手。
回顾古人智慧,“知者不惑”,于当下而言,就是要科学地认识人工智能,这也契合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整体布局。只有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与之良性互动。
“仁者不忧”,意味着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强国目标,矢志培养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接班人。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社会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下一代,必须具备适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勇者不惧”,则要求我们积极投身这场教育变革的进程。家长、老师和学校,要勇敢地迎接挑战,为孩子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小朋友成为引领未来的一代,而非被过去的教育模式所束缚。
熊璋表示,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教育变革,中国正迈向新的发展格局,而这一代小朋友能否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栋梁之才,取决于当下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行动。这无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以智慧、爱心与勇气,为孩子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成长保驾护航,助力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文|记者 蒋隽
图|主办方提供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2032.html信息科技教材专家熊璋:AI时代“不能输的起跑线”定义变了 | 2025家庭教育&教育领航者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