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青少年,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引领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内容上要“接地气”
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从党的创新理论、“五史”、制度文化、实践成就、象征标志等方面列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国家在全体人民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壮大和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洞的理论或口号,也不仅局限于宏大的话语叙事,而是涵盖丰富的日常实践,体现在各类形式的生动表达之中。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组织青少年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参观学习,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爱国歌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每一首爱国歌曲背后,都饱含人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深厚情感。在特定节日和重大场合高唱爱国歌曲,总能触动和唤起国人心中的深情与自豪,展示我们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以国歌为例,“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建构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初记忆。
爱国歌曲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元素,而歌曲传唱本身亦符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各级学校以爱国歌曲为载体,把歌咏活动和迎接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新生军训、庆祝国庆节等活动结合起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了青少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形式上要“引流量”
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的开放性、自主性、复杂性产生了海量的信息,各种主流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交织并存、交融交锋。数字时代传播方式不断迭代升级,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传播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形势下吸引青少年的关注、用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思考的命题。一是要加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建设。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相关的重大主题活动、重大事件等的网络宣传报道,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依法依规对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惩治,增强青少年对非主流思想意识的辨识力。运用各类网络平台制作和传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信息和作品,例如动态图、表情包、微小说、微视频、微短剧、微电影等,通过采用契合青少年网民的兴趣偏好和接受习惯的传播方式,更大力度地“引关”“圈粉”。二是适应差异化、分众化传播格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把握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群体的兴趣和偏好。运用网络交互性特征,在重要时间节点打通网民参政议政渠道,尊重个性、包容多样,通过议程设置让广大青少年表达爱国热情、参与建言献策。三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再现和具象化表达。运用数字技术手段保存、建设和传播红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焕发时代光芒。加强智慧课堂建设,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与智能可穿戴交互技术,实现青少年对爱国主义的可视、可听、可触、可感。
理论上要“讲得通”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是讲道理。倘若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理论和逻辑作依据,没有历史和现实作支撑,对青少年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如何实现“以理服人”,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发挥好传道授业、解疑释惑的职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青少年树立起“家国天下”的情怀。例如,对爱国歌曲的传唱,青少年最初可能是被歌曲的词曲打动,认识上较为粗浅。教师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对爱国歌曲进行辅导,深刻分析歌曲背后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以及英雄人物、感人事迹等,就会让青少年对爱国歌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爱国主义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升华。
除了在理论方面深入阐释外,还要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正面宣传力度,从历史文化中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让青少年从时代发展中切实感受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民族自豪,进而让青少年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2024年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文章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要以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为前提,通过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传播爱国主义基础知识,形成青少年的集体记忆。在此基础上,讲清楚爱国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使青少年“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增加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同和使命认同,实现对爱国主义的知行合一,才能让他们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2022GJ037)研究成果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1858.html【地评线】金羊网评:增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亲和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