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话题
儿童网络社交再次引发关注。日前,澳大利亚联邦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对该国16岁以下人群实施社交媒体禁令的法案。根据这一法案,16岁以下未成年人即使获得家长同意,也不能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对存在系统性违规的社交媒体平台,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罚款。该法律将在一年后生效实施,澳大利亚将成为全球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立法最严的国家。
此举引发热议。不少当地家长觉得这是好事,可以避免孩子沉迷网络社交;但也有家长对于法案的具体实施力度存怀疑态度,担心孩子即使不玩社交媒体,也会玩游戏,游戏之中一样可以交友、组团,防不胜防。
社交媒体如微信、抖音等对青少年到底有何影响?家长到底要如何介入和干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科学地上网?
沉迷网络社交会有更多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
网络作为一种生活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风险也接踵而至,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尤为突出。“一旦孩子陷入社交网络的沉迷状态,网络所带来的便是更为紊乱的自我认知,以及更多的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深圳中学梅香学校学生成长中心(小学)主任段宜表示,沉迷网络社交,对孩子的成长有以下严重影响。
1.让自我认知受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青少年的核心任务在于构建自我同一性,即塑造稳定的自我,通俗来讲,就是拥有一个稳固的内在核心:明晰自身优缺点,并予以全然接纳与开放包容,不为外界评价所干扰。段宜强调,自我同一性的构建离不开基于真实生活的稳定、积极且多元的评价,尤其是来自父母、同伴等重要他人的评价。“但对于沉迷网络社交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要么难以获取真实的外界评价,要么会完全屏蔽这些评价。再者,鉴于他们过度沉迷社交网络的行为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极有可能无法收获令人满意的真实评价。所以他们的自我认知常常处于混乱或低价值状态。诚然,在网络世界里,沉迷其中的青少年易于获得支持与肯定,从而收获积极评价与反馈。但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匿名性与隐蔽性,注定了在网络中构建的自我形象不够全面、准确与稳定。”
2.丧失思考与探索的能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无法消解孤独,反而会使其加剧。段宜解释道,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宛如“电子毒品”,当孩子遭遇痛苦时,打开互联网,似乎痛苦瞬间消散,实则是饮鸩止渴。“网络降低了我们对痛苦的承受阈值,使人愈发难以忍受孤独,无法接纳生活的留白。而痛苦恰是成长的养分,丧失与痛苦共处的能力,便等同于失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问题只会不断累积。”
沉迷网络社交的青少年鲜少有时间深入思索自我、探索自我,因此,对于他们而言,自我同一性的稳定构建近乎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难题。而自我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与根基,仿若大树之根。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模糊不定,便会引发一系列情绪与行为问题。诸多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沉迷网络社交的青少年相较于普通学生,确实存在更多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3.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发展产生严重阻碍。在网络世界中,交流往往是通过文字、表情符号等相对单一的方式进行,与现实中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有着本质的区别。长期沉迷网络社交的青少年,可能会在真实的社交场景中变得愈发羞涩、木讷,难以准确地解读他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背后的情感信息,进而导致沟通不畅。例如,在团队合作、课堂讨论或朋友聚会等场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合群、难以融入集体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形成恶性循环。
策划 | 龚丹枫 陈晓璇 徐航航
统筹 | 卫轶 何宁
指导单位 |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专家成员 | 全省心理教研员及一线教师
(此文特别感谢深圳中学梅香学校学生成长中心(小学)主任段宜的专业指导)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1594.html沉迷网络社交的孩子会有更多情绪困扰与行为偏差 | 细说心语 · 一周热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