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粤剧院春班演出所到之处,戏迷们热情高涨,场面热烈。这些珍贵瞬间的照片由广东粤剧院提供。
今年3月底,《梨花情》在广州番禺区新水坑村文化中心圆满落幕,标志着广东粤剧院为期三个月、跨越多个省份的“文化马拉松”顺利结束。此次巡演共进行了60多场,吸引了近百万观众的目光。
与此同时,广州粤剧院在湛江吴川博铺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连续四天的精彩表演,以其汇聚六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强大阵容,为这次春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从春节晚会到村庄广场,这个春天,粤剧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表演,书写了一曲粤韵悠长、城乡共享的美好乐章。
春班演出热度持续上升,掀起一股“戏曲热”。
三月末的番禺新水坑村,当蒋文端、文汝清等著名演员演绎《观音情度韦陀天》时,台下既有黄先生一家三代共同欣赏粤剧的温馨场景,也有年轻人用专业设备记录舞台表现的专注神情。
现场不仅有本地戏迷,还有来自周边地区如湛江、茂名、中山、佛山等地的观众,甚至有浙江、四川的粉丝不远千里赶来。一位来自四川的戏迷小李特意请假飞来观看:“在网上看到下乡演出的消息后,立刻买了机票。这场戏值得我长途跋涉。”
2025年的春班中,这样的景象屡见不鲜: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新年大戏吸引了大量观众,小小的舞台成为新春佳节里最耀眼的文化地标;广州大剧院内,曾小敏、文汝清领衔主演的《白蛇传·情》风靡一时,各地戏迷纷纷打“飞的”追星;化州乡村广场上,《五女拜寿》和《真假美猴王》掀起了观剧热潮;广西苏木山村连演五晚,从老年人到年轻一代,三万名观众挤满了现场,台上台下的互动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2025年初,广州粤剧院下属的广州粤剧团和广州红豆粤剧团深入茂名电白、化州、湛江吴川以及广西合浦等地,为当地带来了65场丰富多彩的春班演出,惠及观众近20万人次。尤其是在1月30日至2月19日的新春期间,短短20天内,两团成功演出33场,平均每天接近两场的高密度演出频率,将高质量的文化盛宴送到了基层群众的家门口。
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汝清感慨道:“城市剧场演出如果有3000名观众就很不错了,而我们下乡演出每场都有1万到2万人。粤剧是我们的乡音,也是乡愁。我们希望通过最精湛、最用心的演出,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让年轻一代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社交媒体助力传统戏曲“破圈”。
“现在的青年演员既能担起大梁,又能玩转短视频!”戏迷们惊喜地发现,今年春班处处可见青春的身影。
“00后”演员谭清怡、苏美琪在央视春晚舞台上与京剧、越剧、川剧等剧种合作,以戏曲小品的形式演绎《白蛇传》,向全球展示了粤剧的独特魅力。90后的吴碧君、黄文意,80后的黄春强、梁晓莹等青年演员也在各大春晚舞台上表现出色。
越来越多的粤剧新生代在春班中担任主角。他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积极创新表演形式,为村民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剧目,吸引了更多观众关注粤剧。
春班的星光不仅照亮了舞台,更激发了年轻观众的文化共鸣。“跟着粤剧去旅行”成为00后新的社交方式,春班期间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亿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粤剧大师红线女诞辰100周年,广州粤剧院在春班期间首次开展了线上直播活动,向全球观众呈现了“红派艺术进乡村”暨经典粤剧《搜书院》的精彩演出。
此次直播通过媒体平台实现了全球同步播出,吸引了超过40万人次在线观看。这不仅为粤剧艺术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也让全球观众领略到了粤剧经典与“红派艺术”的独特魅力。
台前幕后的青春接力,使得粤剧这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春班在一代又一代的粤剧人和观众之间延续着活力。
演出生态的变化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升华。
随着演出周期的延长和辐射范围的扩大,春班的演出生态正在发生变化,推动粤剧从乡土民俗升华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据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介绍,今年广东粤剧院的春班足迹遍布粤西、珠三角及广西合浦等地,实现了粤桂两地的深度联动;还吸引了新疆、北京、上海等地戏迷跨城追剧,甚至海外华侨专程返乡观演,实现了艺术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全面提升。
此外,春班舞台上不仅有《刁蛮公主戆驸马》、《柳毅奇缘》等经典剧目的重现,还有《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等新编作品以创新唱腔、舞美与叙事吸引了众多粉丝,重新定义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
今年春班从传统的春节期间一直延续至3月下旬,历时三个月。演出时间的延长,让戏迷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探索旅游景点。涌动的人潮“引爆”了当地乡村,进一步促进了农文旅融合。
“春班与广东民俗之间的联系,远超坐在教室或书房里的想象。”中央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生王万章今年跟随各个粤剧团前往茂名、吴川、化州一带观看了15场春班。他认为,粤剧的活态传承与广东地区的乡村礼俗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春班成熟的组织模式体现了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理念。政府主管部门、各类性质的粤剧院团、各地村委会、乡贤等多元主体在保障乡村基层演出、促进地方戏曲艺术繁荣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戏曲研究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认为,春班演出反映了民众对粤剧的热爱和期待,这对于满足粤剧观众的需求、培养新一代粤剧观众、普及和传播粤剧艺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蕴含着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
“对于演出团体而言,频繁的演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锻炼演员,增强舞台经验,提高演出水平。良好的演出效果可以刺激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优化粤剧的演出环境,提升其市场效益。”董上德说。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56880.html粤剧春班:从乡下习俗到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