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备受期待的运河主题电视剧《北上》在央视一套圆满落幕,这部作品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心,还在同时段全国卫视频道的所有节目中拔得头筹,累计收视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9亿户次。总导演姚晓峰表示,《北上》不仅是他个人对家乡运河沿线城市的深情寄托,同时也是为“90后”群体量身打造的成长史诗。
导演姚晓峰
从运河采风中汲取灵感
早在读到徐则臣的小说《北上》之前,姚晓峰就一直渴望拍摄一部展现江苏风貌的作品,但他对于具体的内容和形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直到2018年,当姚晓峰偶然间接触到《北上》这部小说,并被其描绘的“运河与人命运相连”的深刻理念所打动,他立即决定将其改编成电视剧。
2019年,《北上》荣获茅盾文学奖,这无疑给整个创作团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把握原著精髓,姚晓峰携手著名编剧赵冬苓,并邀请作者徐则臣一同沿运河进行实地考察,以期找到最佳的改编方向。“我们几乎走遍了江苏段的运河,从苏州、无锡、扬州开始,直至淮安、宿迁。”
由于姚晓峰和徐则臣都有过水边生活的经历,而赵冬苓尽管出生于山东,但运河也流经她的故乡,因此他们对“水”与“河”的故事并不陌生。经过这次采风之旅,主创团队确定了故事的基本架构:以2000年为起点,围绕着花街上的运河人家展开,通过他们的视角反映运河及其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改革开放20年的变迁历程。此外,他们还保留了原著中的核心元素,比如将意大利兄弟游历东方的情节转化为花街小院的历史背景,通过考古古船的方式连接现代与过去,以此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
聚焦“90后”成长历程
《北上》的故事开篇便以“90后”作为主要视角,讲述的是2000年前后的花街小院里孩子们的生活点滴。那时,运河上的航运生意依然繁荣,小院里的家庭共同投资了一艘货船,足以维持大部分居民的生计。剧中的夏凤华是“超女”的忠实粉丝,而谢望和则深受2007年互联网创业潮的影响,在高考前夕差点选择辍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速公路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河道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花街的经济状况恶化,小院里的各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生存挑战。从2000年到北京奥运会再到大运河成功申遗,剧情跨越至2017年,展现了“90后”这一代人在十多年间的成长蜕变。姚晓峰认为,以往的影视作品往往忽略了“90后”这一群体的故事,“而这十几年恰好构成了一个人完整成长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故事,真实地记录下‘90后’的成长历程。”
在他看来,即使是再宏大的叙事也需要通过个体的故事来体现,“乡愁”便是他选择的一个切入点。“乡愁是所有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共有的情感纽带,北京对于小城青年来说充满了吸引力,‘北上’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梦想。”剧中,花街小院的孩子们或是通过求学或是工作来到北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却始终如一。例如,毕业后工作的谢望和主动选择了居住在通州,因为那里有大运河,让他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实景重现花街小院
《北上》围绕着运河旁花街小院内的六户人家展开叙述,从开头到结尾,这六户人家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花街。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些家庭与附近发掘出的古船之间产生了微妙的联系,揭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这样的设定意在突出运河百年历史的精华所在,因此花街小院成为了本剧的核心场景,承载着所有的中心情节。”姚晓峰强调,能否准确捕捉花街的精髓是《北上》成败的关键,“这里不仅是主角们的故乡,也是他们在漂泊多年后心中最牵挂的地方。”通常情况下,年代剧最便捷的做法是在摄影棚内搭建布景,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的拍摄都可以灵活应对,而且无需处理周围居民和交通的问题。然而,这样做就会丧失小院与运河之间的天然联系。
为了追求真实性,剧组走访了江苏境内的每一条运河,最终选定在运河边的一块空地上重建了花街小院。正是这片精心打造的场地赋予了《北上》中那些令人难忘的长镜头生命力,比如少年们从桥上跳入运河,偷取西瓜后又游回岸边的画面;或者是一群孩子抱着西瓜沿着青石板路跑进小院的温馨场景。还有马思艺初到花街时,在夏凤华的带领下探访邻里,一个长镜头生动地勾勒出了小院的人际关系网,堪称全剧的经典定场镜头。“通过镜头语言展现人物状态,即便是空镜头也能传达深刻的意义。”姚晓峰坚信,这种细致入微的叙事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创作手段,即便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也是值得的。(改编自北京日报记者李夏至报道)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56530.html跟导演姚晓峰聊聊:90后的成长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