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简牍是对我国古代用于书写文字的竹、木材质载体的概称。在纸张普及之前,简牍记录下了泱泱华夏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甘肃不仅是近代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也是百年来出土简牍最多的地方之一。
甘肃出土的汉简有6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有将近4万枚的汉简保存在这里――甘肃简牍博物馆。
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有两枚珍贵的木简,详细地勾勒出2000多年古代丝绸之路东段的路线图。
这里保存着两枚国宝级的里程木简,第一枚是出土于居延的里程木简,它上面记录了从长安到氐池的共20个驿置地点的具体的里程道次。第二枚的木简是出土于悬泉置的里程木简,它记录的是从苍松到渊泉的一共14个驿置地点的具体的里程道次。这两枚里程简合在一起,就是举世闻名大家熟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路线。
甘肃简牍博物馆讲解员赵子婧介绍,刚好两枚里程简的路线接力勾勒出古丝绸之路的东段路线,为我们揭秘了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它古代的真实走向。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为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历史依据。
在这些汉简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托友人代买东西的信件(元致子方书特效)、出入关门的友好往来、官府通告,甚至还有一些信手涂鸦。这些蕴藏在简牍中的烟火气,助力我们穿越回汉代,感受2000多年前中国古人的生活、情感,与今天的我们同频共振。
汉朝以孝治天下,如果家中的父母生病需要侍奉怎么办?
在简牍博物馆,大量的木简里有不少可以看到汉代以孝为先的优良传统。这一枚叫乞归伺父木简,是一个士兵写给上级的乞归信。
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就像是一本记录2000年前丝绸之路的“百科全书”,真实重现了河西边塞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西交往交流交融的文明互鉴,极大地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
武威医简:国宝汉简中的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全世界独树一帜。2000多年前,医生们将自己的行医经验写到了医简上,中医文化也由此得以发展积淀。
这些木简是出土于甘肃武威的汉代医简。这套医简不仅完整记录了内科、外科、妇科、针灸科以及五官科等各个科的30多个方剂,而且它还记录了将近100味的药材。在这些木简当中还可以看到汉代药材的价格。这枚木简清晰地记录了:牛膝半斤直五十,黄芩一斤直七十。
据了解,这一套医简一共是92枚,其中,78枚为木简、14枚是木牍。医简中还详细记载了病名、病状、制药方法、服药时间、针灸禁忌等,是汉代一位民间医者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有效方剂。
甘肃省博物馆历史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刘光煜介绍,这一套医药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内容较为详实的临床验方著作。
医简中的记载从丰富的药理研究到较完整的就医保障制度,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的中医文化,凝结着先贤们的智慧结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仁爱之道。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李永平介绍,内容除了原来中原地区常见的药方之外,也融入了甘青地区植物动物提炼的药。丝绸之路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之路,也是一条医疗互相传播吸收之路。
定县汉简:穿越千年的“墨香”
两汉时期,位于今天河北省的定州曾经是中山国的都城。在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定县汉简”书法匀净、端庄,不仅极大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宝库,而且以实物说明我国隶书的成熟时期应由东汉中晚期提前到西汉中期。
在定州市博物馆,“汉家陵阙”是常设展览之一。展示的定县汉简复刻品原型就是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的《论语》残简,也是研究儒家学说和古代文字演变的重要新材料。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李久泉介绍,这个汉家陵阙这4个字,专家们是从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四十号汉墓出土的竹简,那都是隶书,他把隶书选出这4个字来,这个字体就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隶书水平。
两汉时期,中山国先后经历了17代中山王,所以当地分布着众多的汉代墓葬群。定县汉简就是1973年在中山怀王墓出土的。
李久泉介绍,四十号汉墓也就是刘修墓一共出土了8部典籍。比如说《论语》,《论语》流传了2000多年,但是编辑、合编、注解3000多部,我们看不到原典,而这次出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原典的《论语》。还有比如说《六韬》,是姜太公唯一流传下来的一部兵书。
由于出土汉墓早年被焚毁,竹简严重碳化,大部分竹简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开裂和弯曲变形,图像信息提取更加困难。2019年起,清华大学、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联合启动定县简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工作。近期,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向学界展示定县简的原始面貌、简文书写等内容。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毛保中介绍,现在他们通过科技保护的技术手段对这批竹简进行了修复和加固。通过改进摄影器材,创新利用红外线与可见光复合光源,又经过数字化的技术处理,得到了清晰的文字图像信息,解决了困扰学界50年的特殊性简牍整理难题。
据介绍,王墓所藏的定县汉简出土地点和埋藏时间明确,历史考古价值极高。不仅可以将隶书的成熟由东汉中晚期提前到西汉中期,而且对传世古籍的校勘、整理与儒家、兵家学说和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定县简本《论语》约有传世本《论语》文字的一半,可以与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互校。
毛保中介绍,给这些传世本的文献的整理提供了更多原始资料。定县简还涉及到像王室起居记,王室的赏赐、奏议,还有占卜术数这一类的文献,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历史地理,包括复原当时的文化习俗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昏简牍:发现失传1800多年《齐论语》
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轰动了全世界。其中,在刘贺墓主椁室西北回廊北部发现有5200余枚竹简木牍,引发极大关注。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在2024年9月被编进了2024年秋季义务教育教材,它是失传1800多年的《齐论语》版本。这些简牍背后还蕴藏着哪些历史信息和文化密码?
纸张面世之前,古人将竹简与木牍作为书写载体。从先秦到魏晋,长达一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简牍的记载,可以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实证历史。
竹木无言,文字有意。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主要是墓主人刘贺生前阅读或收藏的“书籍”,包括《诗经》《礼记》《仪礼》和《春秋》《论语》《孝经》,即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六艺”。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印?介绍,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竹简很重要,它有500多支,每一支有基本上24个字左右。大致推算,应该接近今天《论语》版本三分之一的体量。这也是目前出土的竹简里面,保存《论语》文字最多的一个版本,也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论语》的最早的抄本。
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中还有近60枚为公文奏牍,这对研究汉代的奏章制度、朝请制度等有重大意义。
彭印?介绍,这是一个当时西汉标准的公文格式。大致的内容就是刘贺向汉宣帝请示,他要派他的家臣去长安,希望得到皇帝的批准。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上行公文。
文物修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从海昏侯墓2015年被打开以后,就开始组建了国家级团队,在这10年间专业人员一直进行着艰巨的文物修复工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里所能看到的那些精美文物以及后续文物不断上新,就是幕后专家们努力修复的成果。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心吴振华介绍,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因为自身的降解比较严重,再加上墓室垮塌对它造成了挤压,通俗的讲已经跟成面条一样的,一碰就碎,它的保存状况非常差。通过加固之后,从2023年年初才逐步开始进行清洗、脱水、信息采集这类工作。大致在2026年左右,会对5200多枚竹简陆续完成脱水工作以及信息采集工作。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47559.html文化中国行 | 穿越千年“墨香” 看泱泱华夏璀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