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对于广州市铁一中学(以下简称“铁一”)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2024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举行颁奖礼,铁一派出的6位信息学奥林匹克(以下简称“奥信”)队员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发挥,一举斩获3枚金牌和1枚铜牌!铁一在金牌数量上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铁一奥信队用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再一次刷新了历史。
信任: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
铁一奥信队自2019年正式成立以来,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轨迹恰似铁一整体进步的缩影,不断突破纪录,书写传奇篇章。铁一奥信队主教练陈旭龙凭借出色的带队能力,在短短六年内,从零打造出一个在广州市处于领先地位的庞大竞赛梯队,为众多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充分展现了自身实力。
传奇的背后凝聚着辛勤的汗水、坚韧不拔的努力与永不言败的精神。“那些年,教练们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团队精神内核,点燃了我们内心的拼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训练中坚持不懈。而这段经历,也让我养成了努力拼搏的精神,这股精神力量,如同熠熠生辉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现就读于浙江大学的铁一2023届学生魏云翔回忆起奥信队的时光,感慨万千。
在铁一奥信队,像魏云翔这样怀揣着对信息学的热爱投身其中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在初中时便加入奥信队,那时的他们或许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但一旦沉浸其中,便发现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在2025年广东省信息学竞赛中,铁一高一学生于镓赫入选省代表队,能获得这个成绩,甚至能走上信息学竞赛这条路,这是四年前的于镓赫不敢想的事情。但是,在陈旭龙老师大海捞针般地选拔信息学苗子的过程中,于镓赫从一所毫不起眼的小学,被陈老师发掘出来了,并在铁一的“雕琢”下,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芒。
“来了铁一之后,我才开始接触信息学竞赛,这一学,就一发不可收。”于镓赫在陈旭龙老师的带领下,拿到了打开信息学大门的钥匙,进步非常快。“是铁一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激发了我的潜力,也让我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造奇迹。”于镓赫说。
从2019年至今,几乎所有铁一奥信队成员都是从零基础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能力。陈旭龙也笑称,每年一次的奥信队家长会,就像是股东述职会,家长们就像是天使投资人,“在我们从零起步的时候,家长选择了信任和坚持,让孩子们跟着我们走了一条坎坷崎岖、风险未知、收益不明的竞赛之路。”
拼搏:在挑战中成长,在团结中奋进
在铁一奥信队,队员们深谙学习之路恰似“修仙”,需历经层层“渡劫”。现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的铁一2023届学生王梓斌对此感悟尤深:“陈旭龙老师常说,每一次提升都宛如一场‘渡劫’,唯有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方能沉淀自我,否则必将遭遇挫折,回到原点。”陈老师这番富有哲理的话语,不仅塑造了队员们谦逊务实的学习态度,更化作他们不断突破自我的强大内驱力。
魏云翔印象深刻的是,外出参赛总能遭遇诸多强劲对手。“目睹他们卓越的表现,我们当时备受打击,甚至自我怀疑。然而,陈旭龙老师总能及时引导我们:‘见贤思齐焉,面对强者,我们不能仅止于仰视,而要细致挖掘其优势,深入钻研,学习并努力看齐,最终力求超越。’”陈老师的话语仿若一把锐利的刀刃,斩断了魏云翔及其他队员内心的迷茫与怯懦。如今置身大学校园,高手云集,但凭借在奥信队锤炼出的“见贤思齐”心态,铁一奥信队员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稳步迈进,无畏艰难,向着巅峰奋勇攀登。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奥信队员都谈到,信息学竞赛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铁一2024届学生陈翰直言:“尽管我在竞赛中成绩不算突出,但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升,让我在课内学习中如虎添翼。”这种能力的锻造,不仅为队员们在学术领域筑牢根基,更为他们未来多维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陈旭龙看来,信息学竞赛一路走来不易,但有“破题”秘诀——团结与互助。“独行快,众行远。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精诚协作的团队,而非仅仅聚焦于个别尖子生。在不同梯队的培训中,我们大力倡导学长与学弟联动,借助出题、讲课等形式,促进知识传承与思想碰撞。不同年级的奥信队员甚至共处一舍,以此强化团队黏性。我们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内部集训,同步开展体育锻炼、邀请高校ICPC选手交流、安排毕业学长回校分享等活动,让队员们在高强度训练中亦能收获愉悦。对于退役选手,我们每年举行退役欢送会,传递团队的温情。”
除了队员们的团结互助,铁一奥信队教练团队的紧密协作更是为队员们树立了榜样。卢剑锋老师如兄长般关怀备至,他教学宽严相济,做事一丝不苟,对奥信的热爱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林琳老师常熬夜刷题,现学现教,治学严谨,关怀备至,以女性力量将团队紧密团结。刘荣基老师年轻有为,教学认真负责,三年来赢得广泛好评。陈晓健老师竞赛出身,即使行政工作繁忙,仍心系竞赛,将深厚情感倾注于团队。
陈旭龙感慨:“团队的强大让我们稳步前行。”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铁一奥信队超越了普通竞技团体,成为一个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大家庭。
魏云翔很感慨自己中学时期能在奥信队浸润,“中学时期是点燃学科兴趣、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段,因而置身于积极向上的集体至关重要。铁一奥信队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目标感、崇尚拼搏的卓越群体。如此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氛围,犹如肥沃土壤,既催生出队员们热烈的学习激情,又培育出大家全面的综合素养。”
责任:从引路者到传承者
铁一奥信队自成立以来,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这背后离不开陈旭龙教练的辛勤付出与坚定信念。他不仅是信息学竞赛的引路人,更是学生们的人生导师。
在铁一奥信队初组建时,不少同行都曾语重心长地劝退陈旭龙:“竞赛之路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铁一缺乏竞赛基因,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对信息竞赛都不熟悉。而且,在广州这个信息竞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若不能跻身头部,便注定要黯然退场。铁一要破局,谈何容易?”陈旭龙深知这条路的艰难,但他坚信:“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几年来,他躬身入局,不放过每一个难关,用行动证明,只要坚持去做,就会不断收获希望之光。
在采访中,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表示,陈旭龙不仅是他们信息学竞赛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陈旭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常常分享人生哲理,深受学生们喜爱。陈翰回忆道:“陈老师很有文人气质,他喜欢写诗,受他的影响,我也养成了写诗的习惯。”他曾在退役时模仿《琵琶行》写下长篇叙事诗《江流散》,陈旭龙看后十分感动。这样的师生情谊,不仅在学习中,也在生活中不断延续。
王梓斌感慨道:“铁一奥信队如今的辉煌,离不开陈旭龙老师的引领。记得初一刚加入奥信队时,筛选后只剩四人,最后甚至只剩三人。初三停课集训时,陈老师说我们是公司的第一批员工。那时,整个信息学竞赛团队人数稀少,不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但我们满怀希望,夜以继日地学习,调代码不调到晚上十点半决不罢休。如今,铁一奥信队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实现了从几个人到铁一招牌的跨越。我们这些‘创业元老’也自觉接过了陈老师的接力棒,为学弟学妹们引路。”
铁一信奥队的每一位学生都肩负着扛旗的责任和使命感。陈翰说:“特别感谢陈旭龙教练,他扛起了铁一信息学竞赛的大旗,打造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团队和系统的教学体系,给有意愿投身竞赛的学子以信心。同时,也要感谢卢剑锋教练,他是我的引路人。”
在铁一奥信队,陈旭龙不仅是开创者,更是精神领袖。他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信念与坚持,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信息学竞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传承着铁一奥信队的精神与使命。
文 | 记者 何宁
图 | 学校供图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3028.html铁一奥信队:在信任中成长,在拼搏中突破,在责任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