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南山区四年级期末考数学试卷“难上天际”冲上热搜。“学的一粒沙,考的撒哈拉”体现出教育评价改革进入深水区。在漫天的争论之中,有一个问题很少被提到:考试的功能究竟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打击还是激励学生?如果大部分学生从考试中得到的都是负面反馈、打击自信,怎能有兴趣学习、享受学习、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考试的“选拔功能”凌驾一切
广东省人大代表、茂名市第六中学校长苏育明指出,考试真正的作用应该是两个:一是检测水平,认识自己、了解不足,从而查漏补缺调整目标;二是正向激励和反馈,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继续努力学习。按如今的流行语可总结为“情绪价值”。
其次,从社会需要来说,考试有区分学生、分层选拔的功能。例如选拔性中考、高考、奥赛等。可称之为考试的“选拔价值”。
纵观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选拔价值”的考试其实是少数,大多数考试的功能都是检测、查漏补缺,其“情绪价值”应是正向激励和反馈,让孩子有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继续努力学习。
但现实是,在对升学的焦虑下,“选拔价值”几乎凌驾于所有考试,老师、学校、教育部门出的试卷较少注重“情绪价值”,更注重的是如何用这张试卷分层区分学生,排序先后。
其实,小学、中学非毕业年级的日常考试、期末考完全可以更注重“情绪价值”,给予学生更多的正向肯定和反馈,保护孩子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教学端难适应 教、学、考脱节
话说回来,日常考试向中高考看齐“选拔价值”先行,也不能怪老师、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
回望人类历史,教育从未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科技高速进步、社会剧烈变化,孩子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和使用的技术很可能尚未诞生,教育应该教什么?教育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要求?
近年来中国教育持续改革,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新高考、新课堂……从教学内容、课堂形式到考试内容、评价体系全都“换了人间”,从以往的考知识、能力升级到考素养。
目前中考和高考全面转向了情景化试题——文字描述情境,学生提取信息找到条件,运用所学综合分析,灵活解决问题。
但对于教学端来说,几十年的教学惯性是很难如此快速“掉头”的。解决问题怎么教?思维能力怎么学?都是一线老师和学校面临的难题,教、学、考相当程度处于脱节之中。
警惕教育“太贪心”:既要又要还要
但中高考改革并未完成,依然在难度和速度方面选拔学生。
学生面对的现实是,一个知识点、一张卷子刷1遍还是10遍,考试分数呈现的效果的确是不一样的。复杂的理科题目,要迅速且准确判断考什么原理、什么知识点、计算快准狠;文科要揣摩出题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答到得分点。这样的考试依然需要大量重复性训练,才能在速度、熟练度、准确性方面都要求甚高的中考、高考中胜出。
目前的教育,需要警惕“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心”——无边无际的知识点、深度思考的能力、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全都要。
比如,数学在难度和速度两个维度考查学生,多位名校中学数学科组长坦言:“小学必须过计算能力关。”绝大多数学生做不完高考试卷。语文方面,全学科强调阅读能力,“得阅读者得高考”,阅读能力弱,读不完题、读不懂题、别提解题,问题是问问当今的中小学生,每天有多少自由阅读时间?
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出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越熟练越好的传统误区;不仅要思考应该教什么考什么,还要思考不教什么不考什么,懂得取舍,而“舍”恐怕比“取”更需要智慧和勇气;此外,教育评价需要更深层改革,增加过程性评价。
文|记者 蒋隽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2070.html评价之外,考试的“情绪价值”是打击还是激励学生?|隽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