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越南汉文学与中越文化交流研究的新路径、共同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12月29日,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越南汉文文学与中越文化交流”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据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程国赋介绍,中心将持续以国别与区域分类举办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是继2023年举办的“中国古代小说与中韩文化交流”(韩国专场)学术研讨会之后的第二场专题学术研讨会,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学术活动,深入探索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的新路径。
台湾成功大学陈益源教授指出,越南文人阮攸对中国清代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改造后的同名喃文长诗,不仅在越南广泛流传,还被翻译成21种外文、74个译本在全球传播,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文学名著。这反映了中国文学对越南文学的深刻影响,为中国文学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非名著”作品的海外传播研究提供了个案。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陈仁宗学院丁克顺教授介绍了今天越南保存的古代越南人所创作的大量汉诗文作品,并列举了当下越南人使用汉字的多种情境,展现了当下越南人对汉字与汉文学的传承意识与作为。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刘玉珺教授介绍,清人尤侗戏曲《钧天乐》传入越南后,被改造为喃文六八体诗传《沈子虚传》,越南文人对这部中国戏曲的深度接受与创造性改写。
越南社会科学院翰林院哲学院阮苏兰研究员介绍了越南社会科学院翰林院目前正在推进的“越南佛教典藏数位化数据库”“越南古籍文献典藏数位化计划”“越南汉喃文献资料库”等数据库的创建工作。越南汉代文献的数字化,将为推进越南汉文学的研究提供极大便利。
复旦大学研究员、俄罗斯籍青年汉学家白若思在东亚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下,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学者在越南汉文小说、汉诗、汉文史籍等的研究与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陈文源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对宋、元、明、清四朝中越外交中的礼仪之争问题作了深入梳理,并指出,虽然安南最终接受了宗藩体制,但从礼仪之争中可以看到安南外恭内矩的文化心理。
佛山大学人文学院严艳教授认为越南科举取试不仅仅是一项国家制度,同时也关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越南汉文学的发展与从中国引进的科举制度息息相关,以科举取士的制度对汉文学在越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山大学人文学院李琳教授介绍了在中国影响较大的文昌帝君在越南、日本等亚洲国家及海外的广泛传播,指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与国情,对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山大学周大程博士认为越南使臣涉粤诗,是亲历者对广东地区社会现状实际情况的见闻记录,这些诗文在越南国内传播,丰富了越南士人对广东的认识。对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越粤文化交流方式和影响的理解,丰富东亚汉诗研究的内涵。
程国赋与中心教师肖大平对会议进行总结。他们认为,当下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时,既要重视对中华文化内涵的研究,更要重视传播受众民族文化特点的研究。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播,要尽量找寻中华文化与传播受众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有效传播。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肖大平
图丨学校提供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1893.html越南汉文文学与中越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暨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