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星辰之河》孵化展示剧照。
剧本,作为戏剧的灵魂所在,是每一部作品的核心。由市文旅局主导的“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计划”,自启动以来便着眼于一剧之“本”,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孵化机制和多样化的创新实践,在过去三年中累计推出了169部优秀剧本,并成功扶持了36部作品的不同程度孵化展示,其中有9部作品已经实现了正式商演。这一全面且连贯的孵化模式不仅为“演艺之都”的建设贡献了大量的原创剧本和新颖剧目,还探索出了一种以社会力量培养戏剧人才的独特方案,被称作“北京模式”。
孵化剧目
因材施教多形式打磨作品
在2024年,“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计划”经过两轮严格评审,从接近400部参赛剧本中挑选出了57部进入储备孵化库。随后,这57部剧本面向上百个文艺院团及市场出品机构进行了集中推介。基于题材立意、艺术价值、发展前景以及编剧意愿等多重因素的考量,最终选定了12部作品进行深入孵化。项目组通过专家研讨会、一对一指导、创作采风等多种方式,针对每部作品的特点进行精心打磨,并策划了“新春孵化季”上下篇,以剧本朗读、片段展示、全剧公演等形式对这些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
这些孵化剧目积极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剧场相结合的新途径。例如,舞蹈剧场《云影·净土》将传统民族舞与现代剧场理念相融合;沉浸式话剧《从前有座山》巧妙地结合了中式美学与哲学叙事,开创了观演空间的新形态;音乐剧《英雄传》聚焦于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探索了“传统历史人物”改编的新路径;儿童剧《跃动超次元》则旨在将传统儿童剧转变为既具视觉冲击力又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作品。
紧密围绕北京文化建设的主题,该项目打造了一系列以中轴线、大运河文化、京味儿文化为代表的新表演样式。如儿童剧《正阳门上的小雨燕》,它以北京中轴线地标为线索,融入了雨燕迁徙的生态象征,完美契合了北京中轴线非遗文化的传承;话剧《集珍》以北京老字号玉器店“集珍斋”为原型,展现了老一辈人的爱国情怀;北京曲剧《老爸轶事》以其幽默讽刺的手法为古老的剧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儿童剧《爸爸的画像》运用偶戏增强了戏剧效果,创新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而《通利福尼亚大饭店》和《万舟齐发》则分别用不同的形式和主题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魅力与发展;新空间沉浸式戏剧《迷失》以抗战时期的北平为背景,利用互动沉浸强化悬疑体验,创造了一个符合当代审美的沉浸式主旋律作品。
孵化流程
根据观众与专家反馈不断调整
“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计划”不仅仅关注文本本身的质量,更注重结合全市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剧本征集、选题指导、素养提升、舞台实践、市场验证等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孵化链条,逐步推动剧本向舞台转化。在此过程中,创作团队能够实时收集观众反应与专家意见,从而不断修改文本并优化舞台呈现。
在制作方面,项目组作为协调者,采用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联动的合作机制,整合了院团资源与市场机构的力量。有的项目与通州区文旅局、北京京演文化合作,实现了深度联合孵化;还有些项目达成了跨区域合作,如与河北省歌舞剧院、科尔沁区乌兰牧骑共同孵化音乐剧和舞蹈剧场,开启了京津冀地区文化协同发展的新篇章,进一步扩大了项目的影响力。
这种独特的全流程孵化方法建立了“创作-选拔-孵化-对接-演出”的完整生态系统,在全国同类项目中独树一帜,赢得了业界广泛的支持与认可。北京演艺集团品牌推广部部长马国颖表示,集团及其旗下9家院团高度重视优质剧本的发掘与长期发展,“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计划”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持。通州区文旅局副局长马俊艳也提到,随着通州区的发展,对于文化内涵挖掘和优质内容创作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个项目为通州带来了宝贵的机会与资源。
孵化人才
见证年轻创作者的成长之路
戏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和工种的协作。对于艺术院团而言,既要负责剧目的创作又要兼顾青年人才的培养并非易事。“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计划”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人才培养方式。
在这个孵化项目的过程中,见证了许多年轻创作者的成长。比如,舞台剧《星辰之河》经历了从最初的剧本到全剧孵化展示,再到参与演出交易会崭露头角的过程。通过一次次的孵化推荐,作品逐渐完善,导演和演员驾驭舞台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部作品获得了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最终成为一部能够在市场上持续演出的剧目。该剧的导演王思汀、编剧鲁奕敏以及演员明家歆等一群90后的年轻人,已经成为首都舞台上的新生力量。
“每位剧作者最渴望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剧本登上舞台,面对观众。”话剧《通利福尼亚大饭店》的编剧杨姝说道,“孵化活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排练。从专家研讨剧本到片段或全剧演出,再到专家点评,这样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指导,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一路上得到众多老师的指导,结识良师益友,收获真知灼见,这是极大的荣幸。”
话剧《万舟齐发》的作者李梁感慨地说:“孵化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个人的进步,同时也见证了项目的成熟。这里充满了专业性、公平性和务实精神,哪怕是普通创作者的一点点火花、一点点嫩芽,都在磨砺后展现出希望,破茧而出。”(北京日报记者 王润)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56883.html新时代首都剧本孵化项目3年磨出36部好作品,全链条扶持让好剧本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