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计量标准缺失 两部门联手填补监管空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算法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和评估体系,AI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通过建立跨领域的人工智能计量测试平台,填补AI监管空白,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AI计量标准缺失成发展瓶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至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关键领域,但相关计量标准体系尚未完善。以自动驾驶为例,不同厂商对车辆感知精度、决策响应时间的测试方法各异,导致性能评估缺乏可比性。在AI大模型领域,算法偏见、数据隐私等问题也因缺乏标准化测试手段而难以量化监管。
业内人士指出,计量标准的缺失不仅影响技术迭代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例如,部分AI医疗设备因算法性能评估不统一,存在误诊风险;工业机器人若缺乏精准的运动控制计量,可能导致生产事故。建立统一的AI计量体系,已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两部门协同攻关关键技术**
《方案》明确提出,将聚焦人工智能算法性能评估、模型安全性测试等核心环节,开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具体措施包括:
1. **构建跨领域测试平台**:整合算法、传感器、无人系统等资源,开发通用性计量工具,提升评估效率。
2. **建立风险等级体系**:针对AI应用场景差异,划分风险等级并制定差异化测试标准,如金融风控模型需满足更高安全性要求。
3. **推动成果转化**:通过项目库征集需求,联合企业、科研机构攻关,加速技术落地。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专家表示,该方案首次系统梳理了AI产业的计量需求,尤其在自主无人系统、智能制造等方向提出了量化指标设计路径,有望解决“测不准、评不一”的痛点。
**覆盖全链条的产业赋能**
除人工智能外,《方案》还涵盖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10个重点领域,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计量支撑。例如,在新能源领域,将完善电池性能衰减计量方法;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基因测序设备校准标准。这种多产业协同布局,有助于避免计量体系碎片化。
市场分析认为,此次两部门联手,既是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响应,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基础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80%的AI标准由欧美主导,中国通过填补计量空白,可为技术话语权争夺提供支撑。
**结语**
《行动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AI监管进入标准化新阶段。未来,随着计量测试平台的建成和风险等级体系的落地,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在规范中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应用。这一进程不仅需要政策引导,还需产学研各方协同,共同推动计量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1-79453.htmlAI计量标准缺失 两部门联手填补监管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