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5000多年后的今天,良渚文化依旧焕发着生机。在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的互促之下,良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走出了新的道路。
科技赋能,让文化可感可及
走进良渚博物院,戴上AR导览眼镜,手掌一抓一握,眼前的文物便随即“活”了起来。镇馆之宝刻符陶罐立于眼前,陶罐上纵横交错的印记清晰可见;面前的虚拟地图可随时放大缩小;各种文物的语音讲解内容详实……作为全球首家启用智能AR导览眼镜的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致力于科技赋能,让沉睡千年的良渚文物可感可及。
“数字化技术使我们能更好地记录和保存这些文物,通过二次创作,可以让这些富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焕新活力。”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认为,数字化技术是一种手段,核心是要加强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更好地向社会进行教育和传播。
良渚博物院内的数智装置。新华网发 华婧雯 摄
“零距离”体验不只在博物院内。走在不远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打开AR小程序,沿近300米的朝圣之路前行,一路可以看到良渚先人的生活、劳作场景,还能“登上”莫角山巅,俯瞰巍峨辉煌的良渚宫殿。
如今,用现代科技手段焕新良渚文化的实例越来越多。2024年7月,良渚5000+艺创园正式开园,2.4万平方米的园内汇集了名家展览、艺术家共创、文娱、多媒体演出等多元艺术形式和潮流生活方式,开园仅一个月,就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参观。
在园内的艺术展演中,以良渚文化元素为灵感创作《东方图腾之良渚面孔》引人注意,作品借助现代艺术形式和数字艺术,展现良渚文明的原始风貌,诠释这一古老文明在现代艺术领域的独特韵味。古老图腾跃然眼前,平面画作细腻捕捉时光痕迹,雕塑装置屹立,释放着良渚文化穿透时间的力量。
此外,《一梦华胥》中国皮影艺术沉浸式光影展等也将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融合,让其活泛起来。
文化创新,打造特色IP
在杭州的大街小巷里,或许会碰上这样一辆特殊的公交车,上面载的并不是乘客,而是一排排精致的良渚古城遗址重要文物复制品以及特色文创产品。玉琮、玉璧、玉钺、陶鼎、双鼻壶、刻纹宽把杯……丰富的展品和文创,吸引了不少孩子围观。
良渚文化移动博物馆。新华网发 华婧雯 摄
实际上,这是“良渚文化移动博物馆”,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办公室(党群办)主任陶豫介绍:“移动博物馆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局限,无围墙、无边界,把文化遗产送到大家身边,让更多人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
“良渚元素”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如何让文化进一步与经济产生互动,发挥出文化的价值?近年来,良渚文化IP越来越亮眼。
良渚周历、馥郁良渚系列香薰、良渚鳄鱼纹冰箱软木贴……目前,依托于底蕴深厚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创已经开发出11大类、600余款产品。良渚遗址管委会成立的“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也已推出自主研发及联名产品700余款,销售额破2亿元。
与其他品牌跨界联名也成为良渚文创不断突破自身的方式。此前,良渚文创与知味观达成合作,陆续推出了良渚定胜、良月、知味良月等多款联名产品。今年,良渚文创与手工酿造黄酒等品牌达成合作,将继续推出相关联名文创。
文旅融合,打造共富“引力场”
在距离良渚遗址公园不足一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瓶窑的小镇,它位于良渚文化大走廊的文化交汇中心。镇子上有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从先辈手里接过世代传承下来的技艺,耐住寂寞,不断创新非遗技艺,焕新非遗呈现形式,让传统文化展现新活力。
“90后”的刘伟学便是其中一员,他时常思索如何能够将非遗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经过不断摸索后,他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还积极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融合模式,开设了名为“纸伞之家”的网店,成功吸引了8万多粉丝的关注。
瓶窑镇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遗迹也极为丰富。近年来,随着良渚文化活态利用有效路径的逐渐丰富,像刘伟学一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良渚文化相关文创产品。新华网发 郭妍廷 摄
瓶窑镇也敏锐地把握发展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增长,引进自然造物团队,创办了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并打造“花伞市集”,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
除了瓶窑镇,良渚文化大走廊内还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项目。
径山镇将径山茶的历史溯源至唐代,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令游客在品茶中获得别样的情感体验;百丈镇打造了传梭博物馆、农历博物馆和竹艺博物馆等为代表的乡村主题博物馆集群;黄湖镇青山村打造产学研销一体的手工艺共富产业链条和研学游、亲子游项目……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继续深入探索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区域联动发展新路径,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乡村共富发展‘添砖加瓦’。”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8-35074.html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活化: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