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铿锵震乡野,青槌起落续文脉。近日,广东工业大学“潮这走”“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潮汕地区,以数据为笔、模型为尺,围绕国家级非遗英歌舞的传承密码与旅游活化路径展开实地调研,致力于完善区域旅游规划。从汕头潮阳的古村聚落到揭阳普宁的训练基地,队员们善用数学建模梳理传承脉络,以量化分析破解发展难题,为潮汕文旅发展与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助力“中华战舞”在数字时代的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
“英歌的传承,从来不只是老一辈的事,还需要不断注入新生的力量。”突击队首站走进汕头金浦青年英歌队,郑队长既有与英歌相伴十余年的热忱,更藏着对青年英歌发展的深切期许。在南山英歌传承基地,新生代队员们正挥汗如雨。在热烈的喝彩声里,双手厚茧的磨炼中,英歌的鼓点从未停歇——这是传统在青春血脉里的奔涌,是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浪潮中的永生。
突击队在普宁南山英歌训练基地展馆里,通过记录了解到这门百年艺术从乡间田野走向世界的足迹——从奥运、春晚舞台到异国石板路,英歌舞的身影愈发清晰。赤水英歌在民俗保护与文旅融合中焕发生机;南山英歌以形式创新融合当代审美,成就英歌文化名片;普宁文旅局则以英歌舞为抓手,持续推进“非遗+旅游”模式,让古老艺术与现代旅游碰撞出火花。
然而在突击队员的调研笔记里,“资金匮乏”“同质化”“守正创新”“文创困境”等字眼,道出了发展中的隐忧。即便已成功“出圈”“出海”,英歌舞的前路仍需在探索中延伸。
因少时街头巡游与英歌结缘的新坛英歌队员,在化妆师用油彩勾勒出李逵脸谱后满是自豪。每当流沙广场华灯亮起,常态化演出便如期上演,快板的激昂、中板的韵味、慢板的沉稳,早已从乡土热闹变为吸引数百万游客的文化景观。普宁市文化馆里,英歌的变革故事静静流淌。舞台剧《大潮归来》的幕布升起时,演员们以呐喊与槌声,道出“中华已复兴,大潮此归来”的豪情。
广东绿太阳校外实习基地的会议室里,实践调研成果被反复探讨,实践育人理念在字斟句酌中落地。队员们运用统计模型,分析红色旅游与英歌演出的联动效应,测算出“非遗+红旅”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数,为“校地合作新可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旧潮已去,新潮待发。未来,更多青年将带着热忱重返这片土地,让文旅发展的回声持续激荡。
调研在英歌鼓点、《大潮归来》谢幕喝彩中落幕,短短几天足以让队员感受到非遗的温度。突击队队长杨斌表示:“此行让我们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找到了青春助力非遗传承的使命坐标。”实践队将用数据编织传承纽带,以模型守护文化根脉,让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在守正与创新共生中,永远年轻,永远滚烫。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龙一鸣 欧萌 李诗晴 林妍
图丨通讯员供图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3888.html当00后遇见英歌舞!广工师生以模型为尺,量度非遗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