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青春,不挑战。近日,岭南师范学院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收官。经过激烈角逐,22份作品从全校508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省赛。参赛师生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以田野为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交出了一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答卷。
依托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底蕴,师生们聚焦教育公平议题,从特殊儿童群体到县域教师发展,通过深入实地调研,为当前教育存在的痛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智光启瞳—瞳孔光反射孤独症智能检测系统》的学生团队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以“光”为核心,利用孤独症患儿瞳孔光反射(PLR)特征特异性,致力于国内首款孤独症PLR智能辅助筛查系统,打造国内首个孤独症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速孤独症筛查智能化发展,为ASD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已为5000余人次提供了科学的筛查试用。项目已申请5项相关专利,其中已授权2项;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2篇。
岭师学子长期关注“美丽中国”生态发展理念,从红树林保护、海岛文化保护、非遗传承到乡镇文旅破局,调研的脚步从未停下。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从外嵌到内生:红树林保护区社区参与的实现路径探索——基于“社区共管”的湛江实践》团队依托湛江尚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湛江雷州市北家村和河北村进行超过1年的实地调研,发放问卷调查问卷420份,深度访谈当地居民、村委、双百社工30人,分析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红树林保护的参与行为,总结出当前共管模式的成效及实践梗阻,构建了“社区共管”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对策。河北村、北家村在开展“社区共管”项目的首年,便通过红树林保护和湿地教育活动创造了50多个就业机会,惠及当地社区,覆盖600名学生和13000名居民。
岭师学子把“挑战杯”竞赛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结合起来,从热带果蔬保鲜技术、南药生产到海洋渔业,大家走进生产一线,想方设法惠农促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绿动鲜机—“百千万工程”视域下基于微环境调控的绿色智能热带水果保鲜新技术》项目聚焦热带果蔬采后贮藏难题,研发高效、绿色、低成本的保鲜技术。团队深入广东主产区,创新开发微环境响应涂膜、保鲜网袋和缓释剂三项核心技术,采用天然成分和智能控释技术,延长果蔬贮藏期10至18天,显著降低腐烂损耗,助力果农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项目已取得3项发明专利、7篇高水平论文和18项应用推广证明,在广东多个基地和企业中成功应用,技术帮扶农户50余人次。
“这些项目平均实践周期超过10个月,学生真正把汗水洒在了乡村振兴第一线。”岭南师范学院团委书记林仲彦表示,学校以“挑战杯”为牵引,依托“百千万工程”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重要平台,构建“创意孵化-项目培育-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的全链条育人生态,将学术训练与乡村振兴主战场深度耦合,引领青年学子在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实践中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据悉,今年的“挑战杯”竞赛共吸引了全校18个二级学院508份作品参赛,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261份、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113份、科技发明制作134份,最终22份作品将代表学校参加2025年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文|记者 孙唯 通讯员 杨丽君
图|学校提供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4-12577.html500余份作品竞逐“挑战杯”,岭师学子交出学术科创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