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电视剧《大江大河》剧照
【影视观察】
自20世纪80年代初登上荧幕以来,年代剧以其独特的时代质感与艺术魅力,在中国影视作品的长廊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这类以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的艺术形式,起初主要聚焦于近代历史的记忆片段。随着时代的演进,年代剧的创作视角逐渐拓宽,开始更加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近年来,《北上》、《六姊妹》、《南来北往》、《大江大河》、《人世间》、《繁花》以及《小巷人家》等佳作相继问世,凭借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更加生动的时代画卷,深入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多样叙事描绘社会变迁
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交织共鸣是优秀年代剧的重要艺术特征之一。此类作品通常采用从小处见大的叙述手法,将人物的情感变化与生活轨迹融入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映射出社会风貌的变化。随着时代语境的转变和创作理念的更新,年代剧经历了从宏大叙事到微观书写的演变过程。
早期年代剧多侧重于豪门或大家族的故事。例如,《金粉世家》、《上海滩》等通过激烈的戏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制造了强烈的叙事张力。然而,这种模式虽具有极强的戏剧性,但因叙事视角的局限性,有时会牺牲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和生活的质感。随着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深化,年代剧开始更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如《山海情》通过涌泉村几位村民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命运,更反映了中国农村改革的进程。而《南来北往》则通过一对师徒关系展示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程。将宏大的历史进程具象化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这一做法拓宽了年代剧的创作视野,建立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叙事范式。
随着创作视野的扩展,年代剧的叙事手法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如果将年代剧比作反映时代的镜子,传统创作多采用线性叙事手法,虽然能够反映出时代的轮廓,但却难以捕捉那些隐藏在历史褶皱中的微光。如今的创作往往采用多重视角叙事,如同一组棱镜,将时代的光芒折射成七彩斑斓的光谱,让观众得以窥见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图景。比如,《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故事串联起多个历史事件,展现东北乃至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小巷人家》则通过两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阵痛与希望。这种创作方法使不同的视角相互对话、碰撞,就像交响乐的不同声部,最终汇聚成时代的宏大乐章。
群像塑造勾勒时代风貌
与叙事手法同步发展,年代剧的人物塑造也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多元、从扁平到立体的艺术进化过程。早期作品如《渴望》中的刘慧芳,以其善良坚韧的传统女性形象打动了无数观众,但也因此陷入了性格特征单一化的困境。而近年来,年代剧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呈现出群像式、多维度的艺术特点。例如,《大江大河》通过对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不同阶层人物命运的交织,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众生相。宋运辉作为国企干部,坚守信念,锐意改革;雷东宝带领村民创办乡镇企业;杨巡则探索私营经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群像跃然于荧屏之上。
现代年代剧的人物塑造还突破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模式,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层次,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角色的性格特质和情感变化。例如,《小巷人家》中的庄超英既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也是一个固执愚孝的丈夫;《繁花》中的爷叔既有商人的精明世故,又不失长辈的温情关怀。这种矛盾性恰恰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使得角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质感的真实存在。
历史与时代的双重回响
年代剧不仅是历史和时代的双重回响:它不仅生动再现了所处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更深层面地反映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与价值取向。在精心构建的历史场景中,我们既能窥见特定时代的精神图谱,也能感受到当代文化脉搏的跳动。
以教育观念为例,《小巷人家》中庄、林两家对教育的重视,不仅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对知识的渴望,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的高度关注。而在情感观念方面,年代剧同样富有时代特色。《北上》中谢望和与邵星池对夏凤华的情感纠葛,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与困惑,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情感观念的理性思考与价值重构。剧中两位男主角并未陷入传统的三角恋争斗套路,而是理智地探讨何为真正的幸福,并决定公平竞争。这表明年轻人对情感关系持有成熟的态度和深刻的反思。
年代剧的创作发展,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进步,更是时代精神与思想观念的深刻体现。正如电视剧《树下有片红房子》中所说:“有些东西会变,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年代剧正是通过对“变与不变”的深刻洞察,将历史与时代紧密相连,以其独特的双重叙事结构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当下的自己,听到时代的脉搏。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56756.html年代剧里的那些年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