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门剧集《仁心俱乐部》中,张子贤所扮演的普外科主治医生王高升成为了观众热议的中心:他时而以“论文方向难才有价值”的话语展现职业理想,时而又因剧情中“贷款借给弟弟创业”而被称为“扶弟魔”。在喜剧与悲剧交织的复杂背景下,这个角色被张子贤演绎得生动且立体。面对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张子贤坦言,自己最担心角色变得单薄无物。“如果王高升只是一味地愁眉苦脸,观众很快就会感到厌倦。我希望观众能从他身上看到生命的活力——即便生活充满无奈,他仍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光明。”
张子贤饰演的医生王高升。
打破“白大褂滤镜”:医生的冷静并非冷漠
为了演好医生这一角色,张子贤特意联系了多位医疗从业者进行深入交流。“朋友们告诉我,医生面对生死时的冷静并非冷漠,而是专业素养的体现。”他举例说,急诊室的医生如果在抢救时表现出慌张,反而会让患者家属更加恐慌,“这种‘冷静’背后是对专业性的坚守”。
更让他颠覆认知的是医生的生活状态。“过去总认为医生是高收入群体,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大多数医生都是工薪阶层,加班、写论文、评职称的压力一样不少。他们像紧绷的弦,却始终保持着对职业的热情。”
在张子贤看来,王高升是一个“被迫全能”的人:既要应对繁重的临床工作,又要组织马拉松俱乐部、还要攻坚学术论文。“他的生活充满了无奈,弟弟创业需要他的全力支持,升职的压力也让他喘不过气来。如果完全按照现实逻辑来演,这个角色会沉重到让人窒息。”
王高升面临许多困境。
因此,张子贤选择放大剧本中的幽默元素。一场弟弟要钱的戏,他特意设计成“撒娇式”互动:“如果弟弟显得太心机,观众会觉得王高升愚蠢;但如果弟弟带着孩子气的央求,哥哥的付出就多了份亲情的温度。”这种处理方式让“扶弟魔”多了层长兄如父的责任感与亲情的羁绊。
群像戏中的“成全式创作”
《仁心俱乐部》汇聚了辛芷蕾、白客、姚安娜等不同风格的演员,张子贤用“彼此成全”来形容这次合作。“导演从一开始就明确:哪场戏是塑造哪个人物的,就一定会完成这场戏的作用,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其他几位演员也会互相衬托、互相帮助、互相成全。张子贤表示,他已经好几年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创作氛围了,“现在提到我们的合作,我回想起来都挺感动的。”
最让他感动的是剧组对细节的苛求。在一场论文登上期刊的戏中,道具组专门制作了一本印有“王高升”名字的仿真杂志。“翻开杂志的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这个角色多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眼泪完全不受控制。”这场仅两分钟的戏,成为张子贤心中“人物弧光最完整的瞬间”。
“演一个好人,再演一个坏人”
曾经,张子贤在《叛逆者》中将外表看似憨厚老实、实则狡诈自私的王世安演绎得惟妙惟肖;在电影《万里归途》中,他又将驻外使馆秘书章宁刻画得细致入微。近年来,无论是悬疑谍战剧还是都市职场剧,张子贤“反差式选角”的背后是他对表演惯性的警惕。“如果连续演同类型角色,容易形成套路,所以我刻意在正反派之间切换,逼自己跳出舒适区。”
他笑称接戏标准很简单:“角色必须复杂到让我失眠。像王高升这样表面风趣、内里沧桑的人物,演起来才过瘾。”这种追求让他拒绝了不少“纸片人”邀约,“工具型角色演多了,演员的感知力会退化。”
张子贤喜欢挑战王高升这样复杂的角色。
在惯性时代寻找“态度”的力量
面对网友将他比作“水豚”、“倒霉熊”甚至乒乓球运动员许昕,张子贤展现出与王高升如出一辙的幽默:“这说明观众记住了我的角色,哪怕是通过联想的方式。”他坦言不在意被讨论外形,“演员像水豚是好事——水豚看起来淡定,其实水下拼命划水,这多像我们这行的状态”。
采访中,张子贤多次提到自己的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体现在王高升身上,是明知生活艰难却依然较劲的耿直;投射到演员自身,则是拒绝工业化表演模板的坚持。“现在影视创作太快了,但我希望每个角色都能留下‘人’的温度。”或许正是这份“态度”,让他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当问及未来规划时,他表示自己和王高升一样,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得到“晋升”,同时他也会坚守住自己的工作态度,用最真诚的表演让观众记住自己。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2-56403.html张子贤:在悲伤的基础上加点幽默,用复杂角色打破表演的老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