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灵渠娘娘桥简介
兴安水街是指古灵渠流经兴安县城长约一公里的街市,是国家AAAA景区,历史上俗称水街。水街景区是指灵渠穿过兴安县城中心一段两岸的街区,长约1公里。
整个水街景区由秦汉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雕塑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具体景点有秦文流觞景区、娘娘桥、万里桥、马嘶桥、古戏台、金钟街、湖广会馆、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长廊、三将军墓、古石雕群、民俗风情区等。
2. 灵渠马嘶桥图片
灵渠自东向西流去,另外一条双女井溪自南向北而来,这座桥要横跨在两水之上,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它叫“马嘶桥”。
马嘶桥的来历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有关。马援,有一匹“千里驹”。他一生打了许多仗,“千里驹”随他立了不少功。因此,马援常在人前称赞:宁折一虎将,莫失千里驹。
公元42年,马援奉命到岭南征讨交趾征侧、征贰的反叛,兵马来到兴安县城边的城台岭下安下大营。连日来,由于山路崎岖,河道淤塞,粮草接济不上,因此行军缓慢,马援为此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一天早上,马援骑上千里驹到各个营地巡查。千里驹走到双女井溪上的一座石桥边,突然停了下来,扬起前蹄,嘶叫不前。马援见千里驹不肯过桥,只好下马。
中午,马援从营地巡查回来,走到桥头,千里驹又扬起前蹄,嘶叫不止。
马援见千里驹两次停蹄不过桥,不觉火了起来,便大声喝道:“往时你随我转战沙场,赴汤蹈火,从不停蹄。今日过这小小石桥,竟敢踌躇不前,定是久不上阵,养娇了你,非要重罚你几鞭不可!”说罢,举鞭要打。
忽听桥那边有人大声喊着:“将军莫打,好马,好马!”
马援抬头望去,见桥头走来一位道士,笑吟吟地望着他。马援心里不快,诧问道:“道家,你莫非取笑我马援?”
老道士听他道出姓名,知道他是有名的伏波将军,便不慌不忙地走上前来。拱手答道:“贫道哪敢取笑将军?我是看出你的坐骑,确实是一匹难得的良驹呀!”
马援见老道士讲得认真,又问道:“你又何以见得?”
老道士见伏波将军息了怒,便哈哈笑道:“马将军,自秦代开渠以来,朝廷年年从这里运去千匹帛、万担谷,只知取之与民。你看这座桥,年久失修,基础受损,行人通过随时都有桥塌人亡的危险。将军高高坐在马上,怎会觉察出来?”
马援被说得面红耳赤,跳下马来,走到桥边仔细一看,果然桥基倾斜,石板缝裂,桥面长满杂草,桥下污泥堵塞,一副残败的景象。
老道士见伏波将军低头不语,便接着说道:“马将军,俗话讲老马识归途,将军的马是良驹知民情啊!”
马援回到帐中,想起老道士的话,心中非常羞愧。他想:“良驹知民情”,自己身为一国之将,不为百姓办事,岂不枉此一生。
他找来掌粮官说:“明日拨出军粮百石,重建石桥。”
掌粮官一听,感到左右为难:“将军,眼下粮草未曾运到,兵士半饱半饥,哪里拨得出百石军粮,我看还是请将军另想办法吧!”
马援的眉毛捻成了线疙瘩,独自在帐中踱来踱去。正好马夫王二入帐报告,说是千里驹已喂好,问何时备用。马援心理一沉,说:“那好,你去让它配上鞍子,牵到集上卖了,好备钱修桥。”
王二知道老将军的脾气,从来是说一不二,只好照办。
这天正逢农历三月清明,赶集的人特别多,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王二将马牵到桥头,找来一根棍子,在上头扎个大草结作为标志,立在马旁等候买主。
不久,一个肩头挂着钱袋化斋的老道士走过来,看了看草标,手往马背上一拍,问道:“要多少银子?”
“要、要……”
王二是头一回卖马,不知行情,“要、要”了半天,也说不出马价来。
老道士突然抓住王二胸口,喝道:“这马是将军的坐骑,你竟敢盗卖。走,见县衙去!“
王二慌忙说:“道士,请不要误会,我是马夫王二,是奉老将军之命来卖马的。”
老道士将信将疑,问道:“老将军还要卖马?”
王二见老道士追问,只好将实情讲了出来。
老道士知道是马将军要卖马修桥,心理十分敬佩。便对王二说:“这马不要卖了,你背上我这钱袋,跟我到大街小巷去走一圈。”说罢,将千里驹牵上,往闹市区走去。
王二不知道老道士搞什么名堂,只好背着钱袋跟在后面。
到了闹市,老道士喊道:“大家听着,伏波将军为民办事,要卖马修桥,各位也行行好事,募捐几文吧!”
老道士一边喊叫,一边叫王二拉开钱袋。
那里的人很多,听老道士这么说话,大家都很感动,你几文,他几文,两个钱袋装都装不下了。
老道士又叫王二去布店扯了几尺布,临时赶做成了两个大口袋,把众人捐出来丢在地上的钱都装起来。最后老道士帮王二把钱袋挂在马背上,转身就走了。
王二牵着马,驮着钱,高高兴兴地走回营帐。
马援见了问道:“马没卖去,哪来这么多钱?”
王二把老道士帮助募捐的事说了一通。将军一听,眼里噙着老泪,说不出话来。
此后,马援不但重修了石桥,还疏通了灵渠,平定了叛乱,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重修的石桥正式定名为“马嘶桥”,还把马援的塑像供奉在灵渠首边的四贤祠里。
3. 灵渠万里桥
1、兴安万里桥——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城东门外,跨越灵渠,为唐宝历元年(825年)桂管观察使李勃创建。
2、桂林花桥——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正门口。据记载,此桥宋代已有。当时桥仅有5孔。其桥式、桥亭大致与今之水桥部分相同。此后又多次重修。
3、苍梧古石桥——位于苍梧新县城以北,距梧州市区60公里。始建于宋朝年间,迄今已千年。石拱桥为古东安乡的中心腹地。自汉以来,苍梧郡与临贺县之间的古驿道中,位于交通要冲的石桥既是商贾、吏役云集停歇之栈,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4、玉林云龙桥——位于玉林市大南路与沿江北路交会处,元延佑二年(1315年),在今址架木为桥,称安远桥。明永乐八年(1410年)砌石为基,以木为桥。明成化、嘉靖年间均重修并更名瑞龙桥。万历三年(1575年)改建为石桥。
4. 灵渠状元桥简介
郭老挥笔写下《满江红》
1963年3月28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术泰斗郭沫若,与北大教授翦伯赞,在广西区、地、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千古灵渠后,兴安有关领导请郭老为灵渠题字。郭老答应回桂林写好后,再叫人送回兴安。
当晚,游灵渠深有感悟的郭老,挥笔写下《满江红·灵渠》一词: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天气晴朗,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随后郭老又题写诗一首: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传说猪龙深作孽,英雄伟绩费疑猜。
3天后,得到郭老所题墨宝的兴安县领导,如获至宝,决定将《满江红·灵渠》刻在石碑上,让众人欣赏参观。兴安著名指画家曾恕一,受命到桂林请来一位雕刻手艺高超及毛笔字写得非常好的石匠,通过“双勾”的办法,描下《满江红·灵渠》两份复制稿。文物工作者则从严关灵坛找来一块高3.2米,宽1.07米的古大理石碑。石匠将石碑上原来的字铲掉,用了其中一份复制稿,遂将郭老的题词原本原样地雕刻在石碑上,并于当年冬天立在灵渠四贤祠内。
在红卫兵的铁锤下幸存
郭老手稿原保存在兴安县档案馆。1966年,原地区某领导调手稿到桂林欣赏期间,史无前列的文化大革命暴发,因该领导被抄家后又死于非命,郭老手稿从此下落不明。
当年,红卫兵喊着“破四旧,闹革命”的口号,接连冲击四贤祠,要砸烂陈列在里面的文物古董。由于当时的郭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题写了《满江红·灵渠》的石碑,也成为红卫兵“革命”的对象。红卫兵多次要求文物管理人员自行砸烂该石碑,但无果。一天早上,红卫兵对时任兴安县博物馆馆长的李铎玉威胁说,你们今天不砸,我们红卫兵明天就来砸烂它。
李铎玉忧心如焚,连忙找来在文化馆管文物的秦先权商量,两人最后决定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就地挖深坑将此石碑秘密保护起来。
当天晚上,李铎玉、秦先权来到南陡口村,找到8位熟悉的农民(守灵渠的秦军后代)请求帮忙。保护文物意识强的8位农民不仅同意,而且还表示一定保守秘密。第二天凌晨1时,他们偷偷来到四贤祠,在郭老题词碑前挖了一个1米多深的坑,垫上厚厚的稻草,众人有的用粗绳拉着碑的头部,有的用手扶着碑边,慢慢将石碑放入深坑中,然后填好土夯实恢复到原状。
第二天,大批红卫兵再次冲击四贤祠时,发现郭老题词碑不见了,遂找到李铎玉追问。李铎玉就以碑已被砸烂丢掉搪塞。红卫兵们信以为真,就再没追究此碑。郭老题词碑因此逃过第一劫。
1969年后,兴安文物工作者虽多次追查郭老手稿的下落,但终无所获,只保留下来石匠的一份复制稿。
再逃批林批孔运动劫难
1973年后的一天,原桂林地委一位非常欣赏郭老书法的领导到兴安考察灵渠时,没见到郭老的题词碑,遂问县领导题词碑的下落?
县领导急忙找到李铎玉了解情况,方得知题词碑被原地保护在地下。为不让地委领导扫兴,县领导通知李铎玉当晚将题词碑恢复原状,以便第二天陪地委领导前去观摩欣赏。
当晚,李铎玉叫来20名建筑工人,挖开坑吊上石碑,临时制作了一个大石座,然后用高标号水泥将题词碑固定立在了原位。
郭老题词碑神秘复出,让地委领导如愿以偿,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1975年“批林批孔”运动期间,广州军区某领导到灵渠参观,陪同的有县领导、驻兴安兵站领导及李铎玉馆长。经过四贤祠时,兵站领导问军区领导看不看郭老的题词碑。军区领导回答说:“尊孔派的东西我不看”。
军区领导走后,县领导找到李铎玉说:既然军区领导说郭沫若是尊孔派,干脆将其题词碑砸了,以免惹麻烦。李铎玉说,这是艺术作品,砸了就没有了,建议县领导集体讨论后再说。
害怕政治风暴的县领导当天开会讨论,一致通过决议:砸掉此碑,并通知李铎玉砸得越快越好。
县领导的决议不能违背,怎么办?郭老的题词碑如被砸,就将万劫不复。紧急时刻,决心保护此碑的李铎玉,急忙找来时任兴安县文化教育局的刘世忠局长及县委宣传部唐德福部长商量,并提出用灰沙粉涮石碑,再在灰沙表面写革命标语进行保护的办法。
也决心保护此题词碑的两位领导当即表示,由李铎玉想办法自行处理。
李铎玉迅速找来文物管理人员秦先权、刘寅才密商此事,一致同意再用原来的办法保护郭老题词碑。
当天晚上,李铎玉等人到附近分水塘村找来多位农民,又在碑前挖出原来的深坑,保护题词碑。题词碑下放时,因将底座一起连带在一起,结果放不进坑,农民只好用铁锤敲脱其底座。由于高标号水泥结构太好,农民在敲打底座过程中,不小心将题词碑从三分之一处震断裂,但题词碑总算再一次被偷偷保护起来。当晚,李铎玉等人还通过深埋的办法,保护了李济深所题“秦堤”等4块民国时期的题字碑及题诗碑。就这样,郭老的题词碑再逃一劫。
郭老题词碑获得新生
1976年月10月,“四人帮”倒台,全国开始拔乱反正,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文物的保护。1977年3月,李铎玉向政府提出在原地恢复郭老题词碑,得到同意。于是,李铎玉叫人挖出题词碑,并从县大理石厂要来一些粘接大理石的高强度树脂,将断裂的题词碑粘合好,重新竖立在原处。
1987年,走在改革开放前面的兴安,大搞灵渠旅游开发,决定重建受损严重的四贤祠。于是,有关部门将郭老题词碑移至南陡边的鲤鱼洲,立在状元桥桥头,让众游客观摩欣赏至今。
目前,郭老的题词碑已在日晒雨淋、风吹霜冻中度过数十年,碑上已长出青苔,大理石也开始风化。为保护好这块珍贵的文物,当地政府遂拔出一万元专款,修凉亭进行保护。在郭老题词碑上修筑凉亭,既可有效保护文物,也可为观摩欣赏郭老题词碑的游客遮阳避雨,可谓一举多得。郭老题词碑将获得新生。
在那个颠倒黑白的动乱年代,这么多人为保护这块珍贵的郭老题词碑,不惜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危险。他们的行为实在让人敬佩!
5. 灵渠娘娘桥简介和历史
娘娘桥又名天后桥,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为木结构,桥上建有凉亭,内供天后娘娘像。何为“天后”?古时候有两说,一说天后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做皇后时的称号.
二说天后为海神名。民间传说宋代福建莆田大户林家第六女,一次出海游玩时遇风暴船沉,不幸溺死,林女死后,后屡显灵于海上,救助渔民脱难,百姓感恩,多在海边烧香膜拜。
传说古代在灵渠中有一条人性化了的红鲤鱼,红鲤鱼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上一个在娘娘桥上唱戏的小伙子。两人爱情正要结出果实,却不想遭到了一条锗婆龙的嫉妒。锗婆龙想占红鲤鱼为妻,但红鲤鱼坚持自己的爱情,于是,横蛮的锗婆龙就把红鲤鱼困在娘娘桥上。鲤鱼离开了水,自然难以活下去,善良的小伙子抱着红鲤鱼,用自己的唾沫来不救助爱人,终于,纯洁的爱情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神仙,赶走了锗婆龙,让红鲤鱼和心上人永远在一起,从此,娘娘桥更成了爱情的象征。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娘娘桥更显得美丽,尽管桥上没有了娘娘的牌位,但是我想,还是有许多年轻人愿把自己的心愿悄悄地与化成神的红鲤鱼诉说的。
6. 灵渠有哪些桥
漓江两岸的景点包括:解元峰、鳌鱼洲、碧莲峰里住人家、白沙渔火、书童山等。
1、解元峰龙头山旁一峰,因晚唐著名诗人曹邺得名。曹邺是阳朔人,家住此山下,少年贫寒,勤于学习,应考十年,九次落第。历劫而不磨,终中进士,为桂林开科第一人。曹邺以其锲而不舍精神印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阳朔人为纪念这位蜚声诗坛的才子,把这座山命名为“解元峰”。
2、鳌鱼洲解元峰下游一沙洲,像金鳌似奋力拼搏,逆流而上,形象逼真。古代状元及第叫作“独占鳌头”,曹邺未第之前,曾在此作诗一首,借物抒情:江域隔水是东洲,浑似金鳌水上浮;万顷颓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
3、碧莲峰里住人家船至漓江大桥,回首遥望一山,像一朵含苞待放、浴水而出的莲花,它周围群山像片片荷叶衬托,称为“碧莲峰”。徐霞客到此曾称道,这里是“碧莲玉笋世界”。唐代诗人沈彬赞道:“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船过漓江大桥,东岸有一片雪白沙滩,江水流经此而折转由西向东,形成天然港湾,称为“白沙湾”。白沙湾水深莫测,游鱼无数,傍晚,山水间飘浮着乳白的晚烟,渔民们划着竹排,燃起簇簇松明,举着火把,摇船紧追的镜头都是在这里拍摄的。5、书童山是漓江下游风景线上最具魅力的一座山,孤峰耸立,平地拔起,独立于江滨。它的西面半山腰处,有块巨石,与山体有一道隙缝相隔,石高丈余,似一宽衣阔袖的古装男童正捧着一本天书在读。它朝朝暮暮,岁岁年年,聚精会神,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观书童山的最佳角度是游船刚过沙湾之际。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13-8558.html灵渠娘娘桥景点 灵渠娘娘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