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收到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信中,患者家属赵先生用真挚的笔触写道:“是你们精湛的医术、专业的护理和细致的关怀,力挽生命于既倒,重燃生的希望……”这封信背后,是一段关于生命、信任与希望的感人故事。
80岁的李婆婆(化名)素来身体硬朗,晚年生活平静幸福。每年与家人结伴出游是她不变的期待,今年的目的地是普陀山。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彻底打乱了计划。
春节过后,李婆婆感到腰痛且症状逐渐加剧。3月初,在重医附二院脊柱外科,她被诊断为腰椎骨折,进一步的全身骨显像提示肿瘤骨转移的可能。当医生低声向家属赵先生说出“癌”字时,他如遭雷击,却仍抱着一丝侥幸:“只是怀疑,结果或许没那么糟!”
脊柱外科团队为李婆婆施行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并取活检。手术虽顺利,但冰冷的病理报告最终击碎了所有侥幸——肿瘤伴随多处转移,考虑肺部来源大。患者随即转入呼吸内科,由该科主任江德鹏接手后续治疗。
朝夕相处五十载,母亲突然命悬一线,恐惧瞬间吞噬了赵先生。在母亲面前,他强装镇定;而面对医生时,却难掩六神无主的慌乱。江德鹏主任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崩溃:“生病是自然规律,病情虽重,但并非无计可施。你得先做母亲的铠甲!如果你都垮了,她怎么办?”这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让赵先生重新找回了支撑下去的勇气。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高龄、长期高血压、晚期肺癌——手术已无可能,传统放化疗也难以承受,靶向治疗是最适合李婆婆的疗法。这种“精准制导”的治疗方式,毒副作用远低于化疗,疗效更优,口服给药也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但精准治疗的前提,是必须通过复杂的基因检测锁定肿瘤突变的类型——找到那个关键的“靶点”。
为了保护母亲免受心理重创影响治疗,赵先生决定告诉她只是“肺部发炎”。令他感动的是,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乃至护工,都默契地保守着这个善意的“谎言”。面对李婆婆的不安,江德鹏医生总是温和耐心地安慰:“婆婆,病要慢慢养,大家都在为您努力,您安心配合,一定会好起来的。”医护团队更是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查房时细心询问她的睡眠饮食;抽血时力求轻柔精准——这份无声的专业与温度,成了赵先生绝望中最坚实的依靠。
深知患者每时每刻都在承受着癌痛的折磨,江德鹏团队克服重重技术难关,为李婆婆实施了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EBUS-TBNA),并成功获取了足量标本进行精准的基因检测。检测结果终于锁定了“罪魁祸首”——李婆婆属于罕见的MET14外显子跳跃突变,这种突变发生率仅1%~3%、进展迅猛且常规治疗往往束手无策。然而,不幸中的万幸,就在今年3月,针对该突变的靶向药物被纳入医保!团队争分夺秒协助购药,让李婆婆在第一时间用上了“救命药”。药物效果显著,她的病情日渐好转。14天后,李婆婆顺利出院。
回顾这场救治,江德鹏内心充满感动与欣慰:“医患是最美好的关系之一,我们相互信任、并肩对抗病魔。国家政策支持、前沿技术为我们助力,生命值得,希望不息!”
如今,李婆婆已能在家中简单活动。“她还坚决辞了保姆,非要自己煮面吃!”赵先生的语气里满是无奈,笑意中却漾开劫后余生的幸福。“江主任团队不仅以精湛的医术让母亲的生命得以有尊严地延续,更用医者仁心接住了我们的崩溃情绪,给了我面对现实的勇气。”
那个搁置的旅行计划,终于被再次提上日程——赵先生说,待母亲状态再好些,母子俩将与家人一起踏上彩云之南的旅途。
(文/周晋羽)
本文链接:http://www.xihao.site/showinfo-10-65103.html晚期肺癌≠生命终点!医患“生命之约”为80岁患者重启旅程